7月7日开始,我们进入了一年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暑,表示炎热,但此时还未到最热之时,故称“小暑”。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小暑过后,“三伏天”的头伏热浪即将袭来(今年在7月11日),俗话说:“热在三伏”。
我国北方,人们习惯在小暑这天喝粥,主要是为了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炒绿豆芽也是小菜首选。很多地方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因为藕有开胃的作用,适合夏天食用。
一、小暑时节气候特征与养生要点
进入小暑,我国南方平均气温在26℃左右,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大风、暴雨,时而还有冰雹;此时华北、东北地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进入多雨季节。关于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这里有小暑“三候”可以生动地描述: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此时蟋蟀也嫌热,不得不躲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角,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老鹰也怕这“上蒸下煮”的日子,开始远离地面,翱翔于高空,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
小暑炎热的天气使人体消耗增大,所谓“无病三分虚”,让人容易产生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症状,所以此时的养生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要点可用下面这首歌诀加以概括:
小暑少动心平和,
游泳瑜枷太极歌,
苦瓜果蔬粥汤品,
规律休眠情绪稳,
夏练三伏百步走,
避暑胜地好旅游。
二、小暑时节养生方法
(一)起居调摄
1、少动多静
从中医理论方而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度,避免强度过大。
2、勿久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室外久置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小暑时节不宜在室外木质凳椅上久坐。
(二)运动养生
小暑时节运动强度应避免过大,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也可选择游泳、瑜伽、旅游等。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下面着重推荐三种运动:
1、游泳健身又消暑
小暑时节游泳不仅可健身,而且可消暑,可谓是最适合盛夏的一种运动。游泳时水可以帮助身体更快散发热量,让人倍感凉爽舒适。其次,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脊柱由原来的直立状态可变为水平状态,大大减轻了脊柱的负担,从而有效降低了颈、腰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防治颈椎、腰椎疾病。再者,游泳可增大呼吸肌的力量,扩大胸部活动的幅度,增大肺的容量,从而增强心肺功能。
2、瑜伽安神又养性
小暑气候炎热,人容易变得烦躁不安。此时练瑜伽可起到安神养性的作用。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术和人体锻炼法,在古圣贤帕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经》中,瑜伽被准确地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练习瑜伽功有助于发挥意念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在小暑时节练习瑜伽,可以使人保持心境平和,帮助舒缓烦躁情绪。
3、经络运动除百病
《黄帝内经》说:“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不通,人体气血就不通畅,就容易造成亚健康和疾病,可以说万病皆为经络不通造成的,所以经络运动是我们保健防病的重要方法。下面介绍一项适合男女老少的经络疏通运动——和畅八式,该运动由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发展而来,针对人体十二经脉,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全面调理五脏六腑功能状态。
习练者可根据自身症状、经络状况,除练习整套和畅八式之外再着重练习其中某一式,如,针对腰背酸痛、便秘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等症,可能是肺经、大肠经或任脉不通,可着重练习第二式【剑指后仰式】,坚持半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习练经络运动时建议配合使用和畅经络运动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
(三)情志调摄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容易烦躁不安,疲倦乏力。《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此时,在情志方面要注意保持“心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气平和,做到“心平气和,自然凉爽”。
(四)饮食调养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热祛湿功效的食材,如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可用其煲汤或煮粥食用;蔬果方面可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也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瓜”。
1、“三花”
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此三花冲泡成茶,是消暑佳品;
2、“三叶”
指荷叶、淡竹叶、薄荷叶,此三叶泡水喝可清心热、利水湿;
3、“三豆”
指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中医称之为“夏季灭火器”,能清热降火;
4、“三瓜”
指西瓜、苦瓜和冬瓜。苦瓜性味苦、寒,归脾、胃、心、肝经,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很好的凉血解毒、滋肝明目之功效,夏季经常食用对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西瓜清热解暑、消除疲劳效果好;冬瓜利尿排湿、润肠通便。此三瓜真可谓度夏利器,保您盛夏无忧。
另外,
力荐大家一款化湿、清热、解表的纯草药饮品——释浊.藿香薏米固体饮料,其成分为藿香、薏苡仁、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鲜芦根、淡竹叶、莱菔子,药食同源、清热化湿败毒,专门祛除人体内的湿热之邪!
里面是小袋包装的颗粒剂,每天上班或闲暇时可当茶饮,不知不觉带来健康和享受,在这高温湿热的时节再适合不过了!
原价199,现活动139,满399+1元再得一盒
购买点击链接https://item.jd.com/10026662012575.html
三、小暑养生节气灸
小暑时节暑湿难耐,人们常会无精打采、浑身发沉,其实这种情况常是由于夏天湿气重、体内痰湿过多所致,所以此时节艾灸重点是健脾祛湿,重点艾灸以下穴位:
(一)太白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太白穴为脾经原穴,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效果更好。
(二)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功效:此穴专治各种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各类脾胃疾病,俗话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三)中脘穴
位置: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线连接的中间,也就是肚脐正中间向上大约4寸左右的位置。
功效:中脘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专家,坚持拍打或艾灸这个穴位,可以消食导滞、疏肝养胃。尤其是现在食物丰富,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容易吃多。
针对节气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链接购买
小暑时节的高温天气不仅影响情绪,还会影响到肠胃和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因而此时节应重点预防以下疾病:
(一)热伤风
夏天感冒又名“热伤风”。病况较轻的一般无发烫及全身上下病症,或仅有低烧、头疼、全身上下不适感等病症;病况偏重的经常出现高烧,流汗后热仍不退,并伴随头疼、厚重如裹、身体酸懒、怠倦乏力、口干舌燥但不愿饮水、小便发黄赤、舌苔黄厚,一些病人还会出现反胃或拉肚子等病症。
防止方法: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空调保持在26℃左右,使身体尽可能融入高温天;盛夏忌食油腻辛辣燥热之物,多吃苦瓜、冬瓜、绿豆汤等祛湿、清热、消暑的食物;发热在37.5℃以上,并伴有咽痛、咳嗽、浓痰者需及时就医。
(二)胃肠疾病
此时节,许多老年人、儿童及其他消化吸收功能欠佳者通常出现下腹疼痛、腹泻等各种消化道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入暑后食欲下降,消化吸收作用受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进食忽冷忽热、偏嗜寒凉,刺激胃肠,造成腹痛腹泻等胃肠疾病。
应对方法:此时节可多食用具有清热祛湿功效的食材,如乌梅干、薏苡仁、草莓苗、丝瓜、绿豆、番茄、黑豆、甜瓜、茄子、桃等。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材,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过多,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胃病、消化不好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三)心力衰竭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应警惕心力衰竭。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天气闷热,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患者最初会出现活动后气短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对活动的耐受力越来越差,到最后便只能卧床休息。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
应对方法:要想预防心力衰竭,平时应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已确诊为心衰的病人,除应坚持药物的终身治疗外,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做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比如,要选择清淡少盐饮食,少油腻,多吃蔬菜水果,进食不可过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