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晴泥路足风沙,杏子生仁楝谢花。
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明.李昌祺《小满日口号》
不知不觉立夏已过,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到来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60°。此时节,农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逐渐长实,但还未完全饱满,故名“小满”,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节气意味着雨水开始增多,大地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我国多地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所谓“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小满时节,我国一些地方有祭祀“车神”的习俗。在古代,人们认为“车神”是一条白色的巨龙,每年小满日,人们在水车前摆上酒肉、香烛等祭品以及一碗干净的水,祭拜时将水泼入田里,有祝福水砚涌旺之意。
一、小满时节气候特征与养生要点
小满时节,以秦岭-淮河为界,我国南方地区通常降雨增多、雨量加大,时常暴雨倾盆、江河湖满;而北方则降雨稀少或是无雨,此期间气温快速上升,南北温差减小,甚至出现“南冷北热”的现象。
由于此时各地陆续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常常感到闷热难耐,容易出现口舌碎疼、大便干结等症状,因而此时节应注意清热降火,少食辛热、躁腻之物。
小满时节雨水增多、气候潮热,人体易感湿邪,而“湿”为六淫之首,容易阻滞人体经络、气血。所以,此时节养生应注重健脾祛湿、疏经通络。
此外,小满天气烦热,但切不可贪恋冰凉、过食冷饮,否则容易伤及中焦,导致运化失司、清浊不分,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疾病,因此也应重视脾胃的保养。
二、小满时节养生方法
根据小满时节的节气特点,此时节皮肤病、胃肠病、热病等都易多发,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气血通畅、脏腑平和是此时节的防病之道。具体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起居调摄
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同时也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则律,早起晚睡,但要保证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
进入小满以后,气温显著升高,有些地方的温度甚至可达 30℃以上,但若使用风扇、空调的方法不当,常常容易使人患病。一般来说,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要低于 27℃,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应保持通风;当在室内感觉到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活动,以加速血液循环;老年人和有关节疾病的人最好穿长裤,或者带上护膝。
(二)运动养生
对于老年人,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节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不仅伤阴,也伤阳气。此时节找棋友下下棋、挥洒大笔写写字等。棋类能够锻炼大脑,减缓衰老,脑子用得多了,脑细胞就老化得慢些。另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也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对于年轻人,则应不要惧怕高温,不要惧怕流汗,应多到户外跳跳健美操、游泳、跑步、跳舞等,以此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植物神经和体温都大有裨益。
夏季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每次 30~40分钟为宜,运动强度不可过大,以汗出为度。在运动过程中应增加间歇次数,每次 10~15分钟,喝点淡盐水、绿豆汤、金银花水等。
(三)情志调摄
小满时风火相煸,人们也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
此时可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怡养性情,如早、晚天气凉爽,可多在室外散散步、晨跑、做操,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景,不失为拓达胸怀、怡情养性的好方法;中午炎热或雨天可以下下棋、练练书法,也是凝神静气、休养舒心的方式。
(四)饮食调养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饮食应以清补为主,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清利湿热、生津止渴
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所以夏天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应在日常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但应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推荐食用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
忌吃肥甘、厚腻的食物,以免助湿生痰。
2、清心祛暑、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之外可适当多食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不过应注意生食冷饮不宜过度,以免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在此重点推荐苦菜。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香,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能。
3、健脾养胃,补气益阴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所以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居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如有暑湿、中暑、疰夏等症状,则应针对性地辨证用膳,或补脾肺之气,或气、阴双补。
4、慎食生冷
夏天人们往往喜欢用冰镇西瓜、冰镇啤酒等消暑降温,但冷饮不慎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特别对于小孩和老人尤其应注意,前者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后者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现此种情况。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这里小编力推一款夏季常备饮品——薄荷靓音茶。
根据“君臣佐使”理论搭配,包含金银花、薄荷、桔梗的等药食同源搭配中药代茶饮,能够清热解毒、芳香解表,宣肺利咽,特别适合夏季饮用,口感甘甜,层层渗透清凉。
三、小满养生节气灸
小满时节闷热潮湿,易引发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等症状。此时可利用艾灸祛除体内的湿邪,增强机体的正气,防治病邪,以防风湿等疾病。
推荐穴位有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式为温和灸,每日一次,每次每穴艾灸10—15分钟,小满节气前3天开始施灸,一直灸至小满后5天结束。
(一)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功效】艾灸肾俞,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功能,养护好先天之本,激发先天潜能,充沛人体精力,促进人体造血和排毒机能,达到祛除病痛、养生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
(二)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功效】艾灸中脘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对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候具有良好的治疗和缓解之效。
(三)关元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4横指)处。
【功效】“关元”有关住人体元气之意,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之为元阴元阳交关之穴。医认为,艾灸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膝盖凹陷处下方约3寸(4横指),距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四)三阴交
【定位】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4指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功效】艾灸此穴对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如神经衰弱,以及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有安神、助眠的效果。
针对节气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古法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四、小满节气疾病预防
小满节气是炎热夏季的开始,也是各种疾病盛行的时候,此时节应重点预防以下几种病症:
(一)防脾胃受损
入夏之后人体胃口变差,消化功能也受影响;另一方面,天气热了,很多朋友贪凉、嗜好冰镇冷饮,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三五好友,扎啤烤串,大饥大饱,这些都给肠胃不好的刺激,使人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
预防之道,首先是注意养护脾胃,慎食冷饮、少食多餐,天热喝点绿豆汤、酸梅汤等,这样既生津止渴,又清凉解暑。其次,不要过食烧烤、喝过多啤酒,可多吃新鲜蔬果、多喝鲜榨果汁。
(二)防口疮
初夏时节气候干燥,人易上火,所以口疮患者在这一时节会陡然增多。发生口疮的诱因除了气候干燥外,大多还与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很大关系。
患了口疮应多食含锌食物以促进创面愈合,如牡蛎、瘦肉、动物肝脏、花生等。多吃富含维生素B1、B2及维C的食物也有助于溃疡的愈合,如番茄、萝卜、橙子等新鲜蔬果。忌食辛辣、香燥、动火的食物,如葱、蒜、胡椒、狗肉等。可适当饮用薄荷靓音茶、莲子芯茶、金银花茶等,起到滋阴清热、预防和治疗口疮的作用。
(三)防皮肤病
小满一般气候闷热,为皮肤病发作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小满节气前后的皮肤病以风疹为多,风疹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此时节在皮肤病的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此时节清淡饮食、适当食用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有助于预防这类病症的发生,如绿豆、冬瓜、鱼腥草、鲫鱼、木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