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山亭夏日》

谷雨刚过,立夏接踵而来,大地就此告别了春天。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即夏天的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全国日平均温度上升到22°以上。经历了“春生”,大地迎来了“夏长”,这是一个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一切的生命、激情都将发挥到顶峰,淋漓尽致!

此时节的稻田边、池塘畔,我们能欣赏到青蛙、蚱蜢、草虫的大合唱,我们还能静观瓜藤、花蔓悄然爬满整个篱笆,欣赏满眼的绿和灿烂的花儿。

在民间,立夏有“称人”的习俗:这天在家中的中堂或天井里挂上大秤,家中的男女老少都可以称。如果秤时体重增加则为发福,如果体重减少了则为消肉,有的地方在称儿童时会在其口袋里面放一块石头,寓意生命顽强、健康长寿。

一、立夏气候特征及养生要点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自此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近。但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只有日均气温达22℃以上时才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前后,只有华南南部跨入夏季;而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仍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只有华南地区的低海拔河谷地区,早在4月中旬就能感受到夏季的燥热,在立夏时节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

立夏前后,我国南方气候日渐炎热,雷雨渐多。而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较快,但降水仍然偏少,加上春季多风,水分蒸发较多,容易发生短暂的干旱现象。

对于人体,立夏时节,阳气的生发和散布也逐渐趋向巅峰,这个时候若阳气通路受阻,未能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则会出现各种不适,如情绪莫名低落,脾气暴躁易怒、失眠等等。

所谓“天人合一”,自然之中四季的变化与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春夏交错,夏气与身心交融,中医认为,心对应,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因而,夏季需要更多地保养心脏。


二、立夏时节养生方法

在这个春夏交错的时节,我们人体阳气的生发和散布逐渐趋于巅峰,养生应侧重畅通阳气,此时节的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都应符合此节气特点,以安然度夏。

(一)起居调摄

1、亲近自然

上班对着没有生命力的电脑,下班对着没有生命力的电视,这不利于调养身心,应多亲近自然,有益身心。

2、注意保暖

做好双脚和腿部保暖,裤子和袜子不可过早减少,并常用热水烫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立夏之后,很多人都会开始使用空调,要注意冷气不要直接对着人吹,在空调房里也是微汗为宜。吃冷饮时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两个礼拜或一个月,专门吃点热性食物。

3、晚睡早起

作息时间应顺应四时,适当早起以适应气候阴阳消长的规律,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所以立夏时节作息上要适当晚睡早起。晚睡早起的前提是保障必要的睡眠时间,而不是晚上睡得特别晚,早上很早起床。

虽要晚睡早起,但每天应保证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可以适当地午睡,以补充睡眠。

4、养心小睡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对防病养生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午睡时间可以安排在11时~13时之间,这个时候心经当令,午睡,选择小睡30分钟左右即可。如果没有睡意,也可以选择闭目养神,对身心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运动养生

立夏时节坚持锻炼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可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打球、郊游和爬山等。

运动时间宜选择每天阳气增长最快的时候,即早晨的5-7点为宜。

运动量应比春天进一步加大,特别对于年轻人,此时节最好每次运动都有汗流浃背的感觉,不要吝啬身上的汗水,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排出体内的垃圾和毒素,燃烧脂肪,消除赘肉。

大量运动后注意及时饮水补充体液,但切忌不可立马冲凉或吹冷气。

老年人活动时心率应不超过105/分钟,呼吸应不超过24/分钟,以一些活动筋骨、疏通气血的运动为主,如八段锦、五禽戏、和畅八式等。

和畅八式由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发展而来,针对人体十二经脉,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全面调理五脏六腑功能状态。

习练者可根据自身症状、经络状况,除练习整套和畅八式之外再着重练习其中某一式,如,针对腰背酸痛、便秘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等症,可能是肺经、大肠经或任脉不通,可着重练习第二式【剑指后仰式】,坚持半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习练经络运动时建议配合使用和畅经络运动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


(三)情志调摄

夏季属火,通心气,所以,立夏时节的养生首先是养心,宜“静养”:生活中尽量戒怒戒躁,不可大喜大悲;保持精神的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得方为上策。

还可做些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种花、下棋、绘画、书法等。

如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则更应注意控制好情志,这个时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期。


(四)饮食调养

1、增酸减苦

初夏饮食原则总体为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酸性食物可以稍微多吃一些,比如西红柿、杨梅、乌梅、山楂、枇杷等,酸具有收涩效果,避免盛夏宣发太过。一散一收,才是平衡之道。

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少吃动物内脏、过咸的食物。

2、强心护心

中医认为,心对应,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因而,夏季需要更多地保养心脏。养心可多喝牛奶、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每天还可以吃一些坚果,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三、立夏养生节气灸

立夏时节,心旺肾衰,艾灸应以强壮脾肾这两个先天之本的要穴为主,其中益肾的穴位可适当多灸,如:关元,气海,涌泉;脾虚者还需加灸中脘和足三里。

(一)关元穴

【定位】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三寸,“关元”有关住人体的元气之意。

【功效】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之为元阴元阳交关之穴。医认为,艾灸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二)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正中线,脐下1.5寸。

【功效】艾灸此穴有助脾健运、促进肠蠕动、助消化的功能;与关元一起艾灸,可以起到温经通阳,温运气血的作用。

(三)涌泉穴

【定位】位于足掌前掌弯曲的地方,在凹陷的地方就是涌泉穴。


【功效】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艾灸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四)中脘穴

【定位】中脘又名太仓,任脉之穴,位于脐上四寸。

【功效】艾灸中脘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对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候具有良好的治疗和缓解之效。

(五)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对节气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古法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四、立夏节气疾病预防

立夏气温升高,闷热潮湿的阴雨天也频繁到来,因而,立夏时节应谨防以下几种疾病的发生:

(一)热伤风

夏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过多热量,人体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增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热伤风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身体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二)红眼病

立夏时节要注意预防流行性红眼病。此病潜伏期短,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患者的洗漱和擦拭物品要专用,尤其在集体场所,更要做好各项隔离工作。

预防红眼病的关键是,在高温高湿的初夏,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眼部保健,少去人多的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三)皮肤病

夏季天气潮暖,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上夏天人容易出汗,皮肤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癣病。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及公用生活用具,都可以发生传染。最常见的皮肤癣病是足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气”,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人在出汗后没有得到及时清洗,真菌在皮肤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

预防癣病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尽量分开生活用具,选用吸汗、透气的棉质袜子,不要共用鞋袜、毛巾,尽量避免在游泳池、健身房等地赤足行走。

(四)心脾受损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随天气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很多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就往往在夏季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情况。

预防心脾受损的措施首先是不要过食生冷,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冰冻食物。另外要注意养护脾胃,绿豆粥、酸梅汤、新鲜果蔬都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