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随着细绵绵的雨丝向大地飘洒,清明来了,一派莺歌燕舞,花红柳绿!而对于很多人,此时的心情多是夹杂着暖暖的春意与淡淡的惆怅,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历书》说:“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应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天地间一派欣欣向荣,正是踏春好时节!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传统意义的清明之日应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扫墓祭祖,缅怀先烈。



一、清明时节气候特征与养生要点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景色宜人。气温明显转暖,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用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清明多雨,湿气较之前会有所加重。春日多风,而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在“风”和“湿” 共同作用下,容易引发感冒、风湿、肩周炎等病痛。


清明时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大自然生发之气旺盛,而春通于肝,导致人体容易肝气旺盛,从而易上火、动怒,有损于肝脏。因此,清明时节应着重肝脏的养生。


由于火性炎上,肝火上炎会引起人体头部的不适,特别对于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所以清明期间的养生也应注意降压减脂。



二、清明时节养生方法



燕儿归来,陌上花开,趁着这浅黛春山莺柳舞,为了健康体魄、为了诗酒年华,一起来养生吧!


(一)起居调摄


清明时节万物以荣那个,正式一年中最美时分,人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中坐卧太久。因为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何不保持乐观的心态,常去树林、河边、公园散步,多观光美景,多呼吸新鲜空气呢?



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切忌熬夜太晚,这样会扰乱人的生物钟,造成神经功能絮乱。但睡眠不可太多,早上最好在7点之前起床,因为中医认为辰时(7时至9时)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



(二)运动养生


清明时节,惠风和煦,健走、慢跑等相对安静的运动更适合刚从寒冬过来的人们。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健走或慢跑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体代谢能力的保健作用。




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中轻度体育活动。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举家老小集体外出,适当地跑步跳跃,可以疏通冬日的气血积郁,让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更能使人体正气增强,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老年人活动时心率应不超过105/分钟,呼吸应不超过24/分钟,以一些活动筋骨、疏通气血的运动为主,这里推荐一套居家与室外皆宜的经络养生功法——和畅八式,由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发展而来,针对人体十二经脉,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全面调理五脏六腑功能状态。


对于一些常见如腰背疼痛的症状,通常是由于随着年岁增大,肾精衰减,肾经、膀胱经不通导致的,这时不妨着重练习第三式——俯身下探式,对肾经、膀胱经进行疏通,配合使用和畅经络运动器,会感到小腿腘窝处委中穴有明显的拉伸感。坚持练习半个月,腰背酸痛的症状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习练经络运动时建议配合使用和畅经络运动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


(三)情志调摄



清明是一个纪念先祖的日子,加上清明时节雨纷纷,人们往往会容易伤感。从中医来讲,七情不畅可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升发,从而导致五脏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清明时节应注意情志的疏畅,可外出踏青赏花,以舒畅情志。切不可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长期这样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四)饮食调养



清明期间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少食“发”物


中医认为,人体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特别对于慢性病人,春季常见发物如香菜、笋、鸡等都应少吃。


2、平肝养肝


自立春之后,人体内肝气日渐旺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养生应以平肝养胃为主,如荠菜、菠菜、山药、猴菇等可多吃。

 


3、健脾祛湿


清明时节时常烟雨蒙蒙,湿度较大,而湿邪容易困脾,所以此阶段应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疗原则。炒菜时可用姜、葱作为佐料,避免食用过多燥性、厚腻的食物,如羊肉、肥肉、巧克力等,因为这些可加重湿热之邪,助湿为痰。可用新上市的时令果蔬替代,如香椿、马兰头、蕨菜、枇杷、樱桃等,这些时令果蔬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更加有益健康


4、保护脾胃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对于脾胃差的人,应尽量少吃冷食。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三、清明养生节气灸


清明时节的灸养宜阴阳平衡,以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为主。艾灸配穴主要为:


(一)命门


【定位】在人体督脉上,腰椎中线和肚脐的水平线相连交点处置就是命门穴。

 

【功效】命门穴内连脊骨,灸之可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二)肾俞


【定位】在命门的两边1.5寸的地方。




【功效】艾灸肾俞可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另外还有缓解腰痛、肾脏病、高血压等作用。


(三)大椎


【定位】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妙招:正坐低头,颈部最高的点(即第七颈椎)下方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功效】大椎穴是诸阳之会,灸之有助于春天人体阳气生发,对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四)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五)关元


【定位】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三寸,“关元”有关住人体的元气之意。




【功效】清明灸之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者均可使用。对于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患都可通过艾灸关元穴取得较好的调理效果。


注意:清明时节灸疗补益和升发均不宜太过,灸疗时间要适当缩短。灸疗的顺序应采用:从上到下,先背后前,先躯千后四肢。灸后记得别喝凉水,勿食生冷,注意保暖。


针对节气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古法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四、清明节气疾病预防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而天气潮湿,除了常见的春困以外,以下疾病应重点防范:


(一)呼吸道疾病


清明节前后,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的多发季节,因而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以防传染。


(二)过敏性疾病


春季万物升,容易诱发一些过敏性疾病,因此过敏体质的人群不宜摄入“发”的食物,如香椿等。而眼下又是花粉传播的时期,特别是中午日晒最强,花粉的释放量最多,人体吸收了在空中漂浮的花粉,就容易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甚至全身发痒等症状。


因此,清明踏青时,注意防过敏性皮炎、花粉过敏等炎症的发生。不要到草丛、树林或潮湿、蚊虫多的地方玩。此时节,对花粉过敏的人最好不要到花多的地方玩(除非戴上口罩)。


(三)高血压


清明时节,阴虚阳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易患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此时,防治高血压,重在精神调养。高血压人群要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节和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并要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


(四)防寒湿


清明前后往往春雨绵绵,风也较多,风寒、湿邪侵扰人体容易导致下肢麻木发凉、酸痛,尤其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因为膝关节处皮下脂肪组织少,缺乏保护,更容易受寒湿的侵袭,久而久之可能引起关节炎,给日后生活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