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调摄分为针刺调理和艾灸调理,是应用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针刺法是应用金属针具,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刺激经络,并搭配各种手法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针具有毫针、皮肤针、电针、三棱针、水针、耳针。灸法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艾条灸、温热灸等。

  1. 针刺调理

针刺调理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毫针刺激人体的施术部位,以激发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

  1. 针刺调理的作用

针灸之所以能够养生,是因为它能够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盛、阴阳调和。概括起来,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1. 针刺调理的原则

  1. 针刺调理注意事项

  1. 艾灸调理

艾灸调理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艾绒片等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中使用的艾叶具有温经、除湿、驱寒、平喘、镇咳祛痰等重要功效。

  1. 艾灸调理的作用

艾灸调理的主要作用有:

古人认为,人体的元阳之气,是随着年龄逐渐衰减的,七情六欲、外感风寒暑湿都会慢慢耗伤人体阳气,尤其是人过三十以后,这种衰减所造成的影响开始逐渐显露。时常艾灸可补气血的不足,从而起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养生保健作用。

  1. 施灸方法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详细操作方法如下。

  1. 直接灸

是指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 间接灸

是指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 艾条灸

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 温针灸

是指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1. 艾灸筒(盒)

是用纸质的绿色环保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其筒底有凹进0.5cm,可实现隔物灸。筒内锡纸制成,阻燃聚艾热,热阻气匀。施灸时,将艾灸盒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多穴同灸,省时省力。

  1. 节气灸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节气灸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闻乐见并沿用至今,在传统防病保健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由小编给大家简要介绍各节气的艾灸养生:

 

小寒(公历 1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 3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

小滿(公历 5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 6 21~22 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6~8 日)避暑湿。小暑谨防暑湿致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22~24 日)防中暑。大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就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7~8 日) 养脾胃。秋来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宜艾灸腹部穴位。

白露(公历 9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此时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可养阴并预防着凉泻肚。

秋分(公历 9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指出:肺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诸多愤郁,皆属于肺。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防治肺系疾病。

寒露(公历 10 8~9 日) 防寒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节应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

霜降(公历 10 23~24 日)宜进补。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养护脾胃。

立冬(公历 11 7~8 日)养精补肾精。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22~23 日)温肾阳。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7~8 日) 温补避寒。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肾阳,使机体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21~23 日)护阳气。《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意为此时节应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并收藏起来。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此时节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1. 艾灸的注意事项

  1. 施灸的禁忌

  1. 灸后的注意事项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