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摄主要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按照中医理论,通过辨证论治,使用中药对身体的机能进行调理,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使偏颇的体质归于平和,使未衰老者更健康、已衰老者延缓老化、延年益寿。
一、关于中药的一些常识
(一)君臣佐使与上中下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李杲在《脾胃论》中也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君臣佐使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这是体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重要特点!每一中药方剂一般都是由君药、臣药、佐使药等三种类型的药物组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彼此制约。
君臣佐使,是中医在药物学上的传统分类方法。所谓君,是指上药(如人参,枸杞,当归),共120种,这种药主养命以顺应上天,无毒,长期服用不伤人。要想轻身益气、延年益寿者,就该以服用上药为主。所谓臣,是指中药(如百合、黄连、麻黄),也是120种,这种药主养性以顺应人事,有的无毒,有的有毒,须斟酌服用。要想遏病、滋补虚弱者,就该以中药为主。所谓佐使药,是指下药(如大黄、附子、夏枯草),共125种,这种药主治病以顺应土地,大多有毒,不能长期服用。想要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疗疾病者就该以下药为主。
(二)四性五味与归经
1)四性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药性,古时也称“四气”。中药的四性是从其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其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凉的,但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2)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道相同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症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收敛、固涩。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能涩肠止泻、涩精。
苦有泄燥的作用。“泄”包括三种含义:①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③清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仓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咸则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3)归经
每味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归经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
下面给大家列举十味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
【人参】:味甘、微苦,平。归脾、肺经、心经。功能主治: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珍珠】:甘、咸、寒,归心、肝经。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天麻】:甘、平,归肝经。功能主治:息风,平肝,祛风通络。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能主治: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山药】:甘、平,脾、肺、肾经。功能主治:补气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金银花】:甘、寒,归心、肺、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莲子】:甘、涩,平,归脾、肾、心经。功能主治: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功能主治:补益脾肺、养血生津。
(三)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并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如:淮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食用之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并能预防和减缓恶性肿瘤、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肥胖、老年痴呆症等;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高脂血症等。
这里推荐大家两款药食同源的膏方:琼养方-椴蜜桑椹膏与娇养方-红糖姜枣膏。
其中琼养方专门针对都市男性亚健康和体力透支问题。其配方精选上等黑桑葚(药桑)可补肝肾、明目生津、补血祛风;椴树蜜含丰富的氨基酸、酶及酯类,具有补中益气、止咳润肠、解毒、助消化等功能;还能益气补肾、止痛解毒,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便秘、失眠等多种疾病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此方增强免疫、改善记忆、安神助眠、滋补生津、保肝护肾;
娇养方专门针对都市女性亚健康和美丽失调问题,其配方精选古方红糖,其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的功效;上等老姜性味辛温,散寒解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此方可畅通气血、健脾和胃、润肠通便、延缓衰老。
此二款膏方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家组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中医专家科研团队潜心研发,历经19道精细工艺,现代工艺高科技萃取,有效促进人体吸收。
二、中药调摄的原理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理不外乎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性,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不同体质的中药调摄
在中药调摄方面,最好根据自身体质及个人健康状态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摄,下面由小编带大家看看各种体质适合的中药调摄方法:
阳虚体质
调摄原则:
阳虚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补肾温阳、益火之源为主,代表方药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中药为附子、肉桂、干姜、菟丝子、杜仲、鹿茸、肉苁蓉、巴戟天等。
阳虚体质者常常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用药要阴阳兼顾,切忌温阳太过,耗血伤津。因此,温壮元阳的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理论佐入适量的补阴之品,如熟地黄,山茱萸等,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并且调理阳虚体质时要慢温、慢补,缓缓调治。
调理阳虚体质,有温阳与补火之别,前人认为,附子、肉桂等辛热补火,犹如夏日之烈;巴戟天、淫羊藿等温阳,犹如春日之暖。除温壮元阳外,须兼顾脾胃,只有脾胃健运,始能饮食多进、化源不绝、体质强健,亦即养后天以济先天。
阴虚体质
调摄原则:
阴虚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主,代表方药为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常用中药为熟地黄、山药、桑葚子、女贞子、沙参、麦冬等。
阴虚体质者,由于人体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常常伴有精、血、津、液的虚亏,因此在调理阴虚体质时,注意结合填精、养血、滋阴的中药进行加减。如:填精的方药为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之类;养血的方药为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之类;滋阴生津的中药为百合、麦冬、沙参、生地黄、玉竹等。
阴虚体质者易生虚热,故滋阴时应与清热法同用,即滋阴亦可除热、清热可以存阴。
气虚体质
调摄原则:
气虚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为主,代表方药为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常用中药为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等。
在中药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病情病势的变化及证候的把握,在方药的使用上进行一些加减,如:由于“气之根在肾”,可酌加五味子、枸杞、菟丝子等益肾填精之品,或再参以紫河车、燕窝等血肉有情之品,充养身中形质,气味同补;偏肺气虚者,常反复咳嗽、哮喘等,可选用玉屏风散而重用黄芪,酌加益肾气之品淫羊藿、熟地黄等。
湿热体质
调摄原则:
湿热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分消湿浊、清泄伏火为主,代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泻黄散等,常用中药为龙胆、石膏、栀子、淡竹叶、地骨皮、藿香、茵陈、茯苓、泽泻等。肺热明显者,可酌加枇杷叶、黄芩、桑白皮、麦冬等;胃火较盛者宜酌加黄连、生地黄泻中焦火、凉血之品。
根据“火郁发之”之理,可于清热泻火解毒之剂中酌加藿香、茵陈、防风、白芷等,宜透清化。
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白茅根、木通、薏苡仁、淡竹叶等通利之品,使热从下泄。
血瘀体质
调摄原则:
血瘀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活血祛瘀、疏利通络为主,代表方药为大黄䗪虫丸、桃红四物汤等,常用中药为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茜草、蒲黄、山楂等。
可根据瘀血部位不同进行加减,胸中憋闷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柴胡、牛膝、桔梗等;血瘀头痛、眩晕者,可重用川芎,酌加葱白、全蝎等;若有癥瘕者,可选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或加破瘀及虫类药,如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等。
气郁体质
调摄原则:
气郁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疏肝行气、开其郁结为主,代表方药为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等,常用中药为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等。
气郁体质者以气郁为先导,多兼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选方以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等行气药为主,血郁加丹参、桃仁、红花等;痰郁加半夏、竹茹等;火郁加栀子、连翘等;湿郁加茯苓、泽泻、苍术等;食郁加山楂、神曲等。
痰湿体质
调摄原则:
痰湿体质者的中药治疗原则以健脾利湿、化痰泄浊为主,代表方药为泽泻白术散等,常用中药为茯苓、苍术、炒白扁豆、薏苡仁、荷叶、莲子肉、白芥子、紫苏子等。痰湿体质肥胖者可加入升清醒脾的苍术、荷叶等;痰浊阻肺者方中可加紫苏子、白芥子等,不但能化痰肃肺,且能降脂减肥;痰浊内庭者可用茯苓、泽泻。
痰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宜温化通阳,根据病情可酌加干姜、桂枝、补骨脂、淫羊藿等,但须防温热太过,水液受灼,化热生变,耗血伤津。
痰湿黏滞,阻遏气机,常见血瘀证并发,形成痰瘀互夹,治宜化痰利湿,兼行气活血,如川芎、田七等。
特禀体质
调摄原则:
对于先天性、遗传性或生理缺陷,一般无特殊治疗方法,近些年有专家学者尝试从亲代治疗,防止疾病的遗传。对于过敏体质者以纠正过敏体质为调治原则,或益气固表,或凉血消风。调治过敏体质的代表方药有消风散、玉屏风散、过敏煎等,应根据临床对应的症状不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的加减。如皮肤风疹、湿胜血热者,可用消风散加徐长卿、赤芍、紫草等;鼻流清涕、目痒鼻塞者,以清肺消风为主,可选用玉屏风散合麻杏甘石汤加黄芩、细辛、百合等。
平和质
平和体质是最稳定、最健康的体质,其总体特征是阴阳气血调和,因此在平时应注意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在保养方面宜选择具有平补功效的药食同源天然食材,如山药、桑椹、百合、芡实、黑芝麻等,以巩固自身健康状态。
除上叙九种体质人群外,有一部分人可能既有一种体质特征,又有另一种体质特征,这种特征称其为“兼夹体质”。如阴虚体质与血瘀体质的兼夹,痰湿体质和阳虚体质的兼夹等,对于这部分体质人群的调治,可根据九种体质的调治方法,同时参考所兼夹的体质类型进行综合调养。
如果您还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体质,这里给大家推荐“和畅依”APP。只需要下载和畅依APP即可自助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此外还有脏腑经络功能状态辨识、评估,中医证型、病位、病性评估等。
炎黄东方针对各种体质人群研发了药食同源的体质调理品,不同体质的人群可针对其体质类型饮用相应的平和源体质调理品加强对偏颇体质的调理,使之归于平和、回归健康。
中药服用注意事项
目前已经被记录在册的中草药多达成百上千种,不同的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之后,可有效缓解人体不适,具有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功效。然而,我们不可乱吃中药,犯了禁忌不仅会造成药效流失,还会给身体带来损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项服用中药时的注意事项,望大家提高警惕!
忌饮酒
通常情况下,酒精进入体内后需要被肝脏代谢成乙酸,然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来完成。如果在喝中药的同时大量饮酒,肝脏就无法集中全力吸收药材中的营养成分,导致药效大幅度下降。并且,酒精不一定会与哪种中药发生作用,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中毒反应,带来生命危险。
忌饮浓茶
首先,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对药物具有一定的分解作用,不利于药效的发挥。除此之外,浓茶性涩,含有大量的鞣酸,容易与中药中的蛋白质、生物碱和部分维生素结合发生沉淀作用,同样会降低药效,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吃过中药的四个小时之内建议大家一定不要饮用浓茶。
忌食发物
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食用海鲜、蘑菇、羊肉、牛奶、芒果和花生等刺激性较强的发散性食物不但会加重已有病情,而且有可能诱使旧病复发,影响中药的功效。所以,如果大家消化系统功能低下、肝火旺盛或者容易过敏的话,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切记要远离各种发物。
忌辛辣食物
大量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肠胃粘膜,影响胃酸和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干扰肠胃对药物的吸收,造成药效流失。而且辛辣食物的食性过于猛烈,与很多中草药彼此相克,会引起药物性质和功能的改变,摄入太多只会加重病情。辛辣食物吃多了还容易引起上火,影响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中药发挥作用。
忌油腻食物
油腻食物本身就会降低肠胃的消化功能,增加消化负担,如果在服用中药的期间依旧不忌嘴的话就会造成中药里的有效成分与油脂混合,难以被人体吸收,从而降低了药效的发挥速度,不利于病情好转,尤其是肠胃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更加不宜在服药前后进食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