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看着孩子健康活泼、快乐成长,是一家人最大的幸福。然而,经常见到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脸憔悴——孩子又发烧了、又拉肚子了……
中医认为小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特别是刚一岁多的孩子,感冒发烧是常事。孩子的健康牵动着父母的神经,那么小孩应怎样保健防病呢?下面就由小编带各位了解下0-6岁孩子的日常保健知识,让孩子更健康!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小儿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认为小儿生理特点有以下两种:
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充满生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的速度越快。
《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地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脏腑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力都较低。
小儿初生之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赖先天元阴元阳之气生发、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才能逐步生长发育,直至女子二七14岁,男子二八16岁左右,方能基本发育成熟。因此,在整个小儿时期,都是处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状态。而且,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
(二)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御邪能力弱,抗病能力差,患病之后,传变迅速、病情多变。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及情志因素较少,病情相对单纯。
二、小儿养生保健
(一)1岁以内婴儿
《黄帝内经》有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意思是婴儿肌肉脆薄、血液中精微物质相对不足,脏腑功能活动未臻健全、相对薄弱,因而在护养和喂食方面要特别仔细,不得马虎。
1、喂养方法
对于半岁以内的宝宝,最好的喂养方式莫过于母乳喂养。如果妈妈奶水不够,可选择专为半岁以内宝宝生产的配方奶粉,冲泡时注意不要用开水,应该用40度的水。
北方冬春时节或是南方梅雨时节出生的宝宝要根据医嘱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元素;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还需补充维生素K。
对于6-12个月的宝宝,仍要坚持母乳喂养,但由于此时宝宝生长很快,身体所需的营养也较多,母乳的营养不足以供给宝宝发育所需,因此除了配方奶粉外,还需开始添加辅食。父母要为宝宝选择合适的辅食,尝试多样化的食物,注意口味要清淡、少放糖、不放盐和调味品。辅食要从液态状逐渐过渡到固体状。同时,父母要开始培养宝宝自己进食,改变之前吸吮的进食方式。另外注意辅食要营养全面、搭配合理、新鲜卫生。
2、起居作息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除合理喂养之外,必须注意合理的起居作息。
首先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发育。
其次要有充足的睡眠。婴儿期是感知觉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听觉及分辨能力迅速提高,要结合生活的实践,教育、训练他们由近及远认识生活环境,促进感知觉发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父母、爷爷奶奶等可以通过一些搞笑、夸张的动作、表情、声音等逗逗孩子,这样更加有助于宝宝听觉、神经等的发育。
3、预防接种
宝宝来到世上,要面对各种病毒、细菌的袭击,只有按照免疫规定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拥有了免疫力,宝宝才能战胜那些疾病。
(二)1-3岁儿童
1、饮食调养
此时期的幼儿处于乳食为主转变为普通饮食的过度时期,乳牙也逐渐出齐,但咀嚼功能仍差,脾胃功能仍较薄弱,应吃细、软、烂、碎的食物;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每天还可给予1-2杯豆浆或牛奶,同时进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荤素菜搭配。
2、起居活动
宝宝一般在1-1.5岁学会走路,2岁以后能够并且喜欢跑、跳、爬高。与此同时,他们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初步学会用玩具做游戏。
宝宝学走路时要由成人牵着走,防止跌跤,同时应为孩子保留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孩子的动作发育。
3、疾病预防
由于此时期宝宝生活范围增大了,他们患病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应训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腐败污染的食品不能吃,衣服、被子经常换洗。
1、饮食调养
此时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饮食方面应做到食材种类多元化,以谷物主食,另外进食牛乳、鱼、肉、蛋、豆类食品、新鲜蔬果等多种多样的食材,注意营养搭配。
此外应塑造小孩优良的饮食结构,用餐准时,相对性定量分析,尽量不吃零食,不挑食,养成单独用餐的习惯。
2、起居调摄
宋代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提出,'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
中医认为小儿属纯阳之体,最适宜“清凉”,即微微的凉,切忌用过多的衣服将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一年四季穿衣要注意“春天缓慢减,夏天少一点,秋季缓慢添,冬季暖则安”的要点。想要知道孩子穿得合适不合适,最简单的方法是摸摸鼻尖和四肢,若感觉不凉,说明衣着适度。另外,小孩饮食切不可过饱,应以“七分饱”为度。如果饮食不加节制,则会损伤脾胃、造成食积。
此外要养成作息规律、早睡、不熬夜的习惯,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3、运动保健
此时期父母应多带小孩运动,每天确保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游戏等,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多进行增强体质的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三、小儿常见疾病的保健方法
(一)伤食积滞
胃纳呆甚至厌食,腹胀,恶心欲呕,口臭,夜眠不安,大便不调。
(1)外治法
定位:正当肚脐中央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40g 紫苏煎沸水,将毛巾在汤内浸泡,拧干趁热敷在腹部,用手顺时针推磨,冷则随换。
(2)推拿疗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腹阴阳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清脾土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三百下。
②补脾土穴:先用“清脾土穴”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穴”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③分推腕阴阳穴约100 下。
④推三关穴约200 下。
⑤退六腑穴约300 下。治疗食积退六腑穴的次数要比推三关穴的次数多。
(3)饮食疗法
推荐食物: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鸡内金、芒果核。
食疗举例:炒麦芽20g、炒山楂5g、炒神曲10g,煮水,早晚2 次分服。
(二)脾虚厌食
1、主要表现
面色偏黄或偏白,肌肉松软,进食不多也常出现食积,大便多稀溏。
2、保健要点
(1)外治法
常用穴位:足三里穴
定位:外膝眼下四横指, 胫骨外侧一寸处为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揉法,揉200 下,两侧交替,每日2次。可配合的小儿,也可用艾条灸法,灸足三里每次15 分钟,两侧交替,每日1~2 次。
(2)推拿疗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腹阴阳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补脾土穴:补脾土穴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是用指摩法治疗脾土穴另一种方法是,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上述二种补脾土的方法,可任选一种,推300 下。
②分推腕阴阳穴: 使患儿掌心向上, 医者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梭侧及尺侧,约100 下。
③推三关穴:约推300 下。
④分推腹阴阳穴:使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左右两手的手指( 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 ,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 下。
(3)捏积疗法
操作方法及要求:
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力夹住背部两侧肌肉并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推,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从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但捏第三次时,每捏3 把,把皮肤提起1 次,每日一次,连续六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个疗程。也可连续提捏,每天1~2 次,作为保健治疗。但背脊皮肤感染及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4)饮食疗法
推荐食物:淮山、莲子、炒扁豆、茯苓、北沙参、陈皮。
(三)夜寐不宁
1、主要表现
口舌生疮,心烦不安,易发脾气,夜寐不宁,小便色黄。
2. 保健要点
(1)外治法
常用穴位:
① 内关穴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 腕横纹上2 寸,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② 神门穴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按压神门穴和内关穴,两侧交替进行,每次按压10~15 分钟。10 天1 疗程。
(2)推拿疗法
清天河水
① 揉小天心:用中指端揉30~50 次。
② 清心经100~300次:“心经”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用拇指罗纹面着力,从指尖方向向指节方向直推。
③清天河水150~300 次: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4)饮食疗法
用灯芯草3~5 扎,或新鲜竹叶芯,洗净后煮白粥。
(四)便秘
1、主要表现
面色偏白或偏黄,肢冷畏寒,喜饮温水,大便粒状或大便不干却秘结难解。
2、保健要点
(1)外治法
运用吴茱萸敷脐法对小儿便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处方: 丁香3 克,广木香3 克,吴茱萸4.5 克,肉桂1.5克。
操作方法及要求:用法上药研粗末,加粗盐100g,炒温热后装布袋,温度合适后,敷于肚脐,每次30 分钟,每日1次。
(2)推拿疗法
补脾经300次(3分钟),推肾水300次(3分钟),清大肠200次(2分钟),推上三关100次(1分钟),摩腹200次(2分钟),捏积5遍,按揉足三里100次(2分钟)。以上推拿手法每天1次,5天为1疗程,治疗1~2疗程。
(五)虚汗多
1、主要表现
白天动则汗出淋漓,夜眠头汗淋漓,易感冒,面色苍黄。
2、保健要点
(1)外治法
五倍子敷脐法
操作方法及要求:处方:五倍子、肉桂,比例10:1,研末备用。取中药粉末30g,用食醋调湿以成形为度,做成一元硬币大小,分别贴在肚脐和左右涌泉穴,外用麝香壮骨膏盖在上面固定。每日1 次,连续使用1 周。贴药后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和破损等应暂停,结痂后可继续给药。
(2)饮食疗法
泥鳅参芪汤:泥鳅5 条,人参须5g,黄芪10g,生姜3 片,红枣5 枚。将泥鳅放清水养3 日,令其排出污物,洗净后放油锅中煎黄,加水3 碗,同诸药共煎汤取汁饮服。每周2~3 剂,连续5~7 周,可补虚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