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25°,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大自然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过渡。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如在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
一、 立冬节气特征与养生要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气温方面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而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侯水始冰;二侯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之后,寒风乍起,冷空气越来越多,气温下降越来越快,水开始凝结为冰,自然界万物活动趋向静止,草木凋零,秋收作物收藏入库,蛰虫伏藏起来开始准备冬眠,此时天地一片苍茫,冬季正式来临。[[[[[[
从阴阳的角度讲,冬季属于阴盛阳衰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潜伏于内,养生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古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中医认为,立冬养生应以收敛阳气为基础,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即要收敛神志,养精蓄锐。冬季阴气极盛,此时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
二、 立冬节气养生方法
立冬后阴气极盛,生机潜伏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中医认为,立冬后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人体的阳气也应潜藏于内,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要在起居、运动、饮食、精神等方面进行调养。
(一) 起居方面
立冬起,起居调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中医认为,“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入冬以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2) 空气流通
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应开小气窗通风。
3) 注意保暖
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立冬过后应尤为注意头部、背部、脚部的保暖。
(二) 运动方面
立冬后适当的锻炼可以使新陈代谢增强,产生热量增强,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可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来锻炼。但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为僵硬,因此,锻炼前热身非常重要。运动后要及时加衣,避免着凉。雾霾天早上气温偏低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最好不要外出,以防受寒后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
禁忌:不宜做剧烈的运动、出大汗,否则会造成无形能量的流失。
(三) 饮食方面
立冬时节在饮食上注意温补、少辛增酸。
天气冷了,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在调养方面,宜温补少辛增酸,注意阴阳调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冬季饮食要以“温补”为主,饮食应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在菜品上可首选羊肉炖萝卜,适当多吃点肉类、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此外,龙眼、山药、大枣等温热之品,可以抵御寒冷。除了三餐之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药如黄芪、党参等,这些比较温和的补阳药材可以制汤食用。
禁忌:辛辣的味酸的食物。
(四) 精神方面
为了保证冬季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此外,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于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
此外,亦可通过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三、 立冬养生节气灸
中医认为,立冬时节可适当借助艾灸顾护阳气、扶正固本,从而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冬季的抗病能力,而且艾灸可以在家做,简单易行。立冬艾灸推荐重要穴位有神阙、关元、命门。
该穴位于肚脐正中,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温阳散寒、温经逐痹、行气活血、祛湿通络、回阳固脱、扶阳培元,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驱邪、调整阴阳、防衰延年的作用。艾灸神阙可预防感冒、提高免疫,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都可艾灸此穴。
操作:艾条温灸儿童20—30分钟;或艾柱隔姜灸,成人30—60分钟。
(二)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肚脐的正下方三寸处。该穴为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的卓效之穴,古今已作为保健要穴。其主治功能可概括为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法借助火力,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补益阳气,施之关元,使肾中精气盛而体日壮。男科、妇科炎症、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女性阴冷都可艾灸关元穴。
操作:艾条灸60—120分钟,
(三) 命门穴
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艾灸命门有温阳益气、壮腰健肾等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及其他虚损性疾病,比如腰肌劳损、腰酸、腰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等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艾灸命门来调理。另外肾俞、足三里、涌泉、膻中也可以跟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艾灸。
针对节气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四、 立冬节气疾病预防
立冬过后,空气越发干燥而温度迅速下降,在这天气多变的时节,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三种此时最常见的季节病,分别是感冒、气管炎和肠胃炎症。
(一) 防感冒
立冬过后气候多变化,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感冒的预防,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至关重要;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另外,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手指还要远离眼睛和鼻子。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
立冬时节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它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因此要针对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
立冬时节正值初冬,此时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源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源接触。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要改善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立冬时节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立冬时节也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防止腹部受凉是预防胃肠炎的重要措施。还要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同时还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并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劳累过度。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节,在这个封藏的季节,营养物质更易于吸收蕴藏,进而能对身体做出全面调整,治病强体效果更好。浓稠丝滑的膏方可以调理身体,使脏腑功能达到平衡,调整阴阳气血,提高机体抗病修复能力。
谁更适合食用膏方?
慢性病人、亚健康人群适合食用膏方进行调理。另外对于糖尿病患者,可在配制膏方时选择木糖醇作为辅料。
另外,针对都市男性和女性立冬时节的膏方调补,这里推荐大家两款膏方:琼养方-椴蜜桑椹膏与娇养方-红糖姜枣膏。
其中琼养方的配方中,精选上等黑桑葚(药桑)可补肝肾、明目生津、补血祛风;椴树蜜含丰富的氨基酸、酶及酯类,具有补中益气、止咳润肠、解毒、助消化等功能;还能益气补肾、止痛解毒,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便秘、失眠等多种疾病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琼养方专门针对都市男性亚健康和体力透支问题,增强免疫、改善记忆、安神助眠、滋补生津、保肝护肾;
娇养方的配方中,精选古方红糖,其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的功效;上等老姜性味辛温,散寒解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娇养方专门针对并解决都市女性亚健康和美丽失调问题,可畅通气血、健脾和胃、润肠通便、延缓衰老。
此二款膏方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家组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中医专家科研团队潜心研发,历经19道精细工艺,现代工艺高科技萃取,有效促进人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