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80°,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20186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分,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自此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气温逐步转凉,渐至微寒。

秋分习俗包括:潮人古代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秋分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同“春分”一样,在每年的“秋分”来临之际,我国很多地方都要在这天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秋分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因此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收”特点,要收敛阳气,以防耗损阳气。

一、秋分节气特征与养生要领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

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因为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阳藏易生乏,中医认为,阳气具有养神、养筋的功效。秋季本为阳气收敛的季节,故人体阳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加之秋分之后,阴气渐盛,阳气则进一步潜藏。因此会出现秋乏的生理现象。

 

二、秋分节气养生方法

中医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1、起居方面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也顺应了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

 

其次,秋分以后,气候慢慢转凉。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下一场秋雨,温度就降好几度。虽然老话提倡“春捂秋冻”,同样也要注意风寒入体避免引发感冒,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为了避免风寒,适时添加衣服还是很有必要的。

 

 

 2、运动方面

常外出登山、散步、打球;或练五禽戏、和畅八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动功"锻炼时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天是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此时积极地锻炼,可以弥补夏亏,消除秋乏。秋高气爽,空气中含氧量高,早起晨练健身效果好。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出外旅游,均可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助于情绪平静。

3、饮食方面

秋分节气要增加营养,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补充夏季消耗所致的亏虚,一些滋补食品如红枣、莲子、蜜糖、银耳等有利于补充夏亏引起的身体虚弱,适当进食,有利解困。

 

秋分后的“燥”是凉燥,燥令伤肺,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抑制秋燥,水果、蔬菜、芝麻、核桃、蜂蜜、乳制品、豆制品等,可防秋燥,对消除秋乏也大有裨益。因为这些食品多富含维生素,并多为碱性食物,维生素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积存的代谢产物尽快处理掉;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还可以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如解渴涩精的石榴、补肾健脾的栗子、润肺通气的柿子、清肺止咳的秋梨、补气滋液的葡萄、悦心开胃的苹果、和中除烦的甘蔗、消食凉血的莲藕、顺气化痰的萝卜、补中益气的红薯等等。

 

秋季肺部养生还可以选择薄荷靓音茶,配方中含有桔梗宣肺利咽,甘草祛痰止痛,金银花清热解毒,薄荷芳香解表,是一款四季皆宜、药食同源的养生茶饮。

 

此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收藏的季节,提前为过冬准备物资。身体也是一样的,在润肺养阴安然过秋的时候,也要为冬天准备好可以消耗的“物资”。因为冬季寒为主气,其脏在肾,而肺为肾之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肺阴充足可以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而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也可使肺阴充足。

 

4、情绪方面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季天气转凉,万物渐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悲秋伤感之情,所以秋分时节的养生关键还在于精神的调养。

 

秋景易生悲,秋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引发悲忧之感。悲忧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中医认为是肺的生理功能的体现。但对于外界刺激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就容易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作。从而出现心境低落、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就是告诉人们秋季的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安宁,要收敛自己的情绪,使之不急不躁;要控制自己的心情,使之平静自然。因为良好的情绪是治病的良药,不良的情绪是致病的因素。这样也能缓解秋季萧条之景对情绪的不良影响。

 

三、秋分养生节气灸

进入秋天后,气温逐日下降,寒凉渐重,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许多阴寒症有了抬头趋势,比如咳嗽、胃痛、腹泻、四肢怕冷等寒症,同时也是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高发期。此时使用“秋分灸”能有效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还能润燥。

1、灸足三里

穴位功效:适合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虚寒性胃肠病等,灸法一般以温补脾胃为主,兼温肾阳、助肺气。每天灸1次,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秋冬脾胃虚寒性疾病的发作。

 

2、膻中穴

穴位功效: 适合于肺虚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还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灸法一般是疏通经气、温肺。操作时,选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后面的大椎作为施灸的部位。此法在睡前进行比较好,时间可稍长,灸上1015分钟后,能暖和身体、帮助睡眠、预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3、涌泉穴

穴位功效:适合于肾内积寒证者,包括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冻疮等。均是由于肾阳亏虚、寒湿内侵,致使筋骨、肌肉受累,一般灸两脚底涌泉穴。晚上热水洗完脚后,擦干后进行。

针对节气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四、秋分节气疾病预防

1、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温差——心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虫螨——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