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通,百病消。”这是中医传统养生的经典,疏通经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健养生、治未病!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手三阳经,今天由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足三阴经及其疏通的方法。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属里。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足三阴经主要治疗足病、腹病以及阴器方面的疾病。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1. 足太阴脾经

  1. 经脉分布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部、腹部和下肢,本经左右各有21个腧穴。

 

  1. 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1. 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1. 脾经腧穴预防和主治的病症

足太阴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月经提前或者错后, 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

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穴位分布:

常用腧穴:

  1. 隐白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应用:可用于治疗脚气、足肿,还可用于治疗腹胀、泄泻、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此穴位妇科血证要穴。

 

  1. 公孙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应用:可用于治疗足跗肿痛,还有远治作用,治疗脾胃肠腑病如胃痛、呃逆、呕吐、腹痛、泄泻、心烦失眠、胸闷,此穴位治疗胃心胸疾患要穴。

 

  1.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应用:可用于治疗下肢痿痹、腹胀、泄泻;遗精、不孕、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还可治疗阴虚诸症如失眠、眩晕、腰膝酸软、高血压。此穴位妇科病及滋阴活血之要穴。

 

  1. 地机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应用:用于治疗下肢痿痹,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水肿;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1. 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应用:可用于治疗膝痛、下肢痿痹,还可治疗水湿证如腹胀、水肿、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为治疗水湿证要穴

 

  1. 血海穴

定位:屈膝,在髌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应用:用于治疗下肢痿痹,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另外对热性皮肤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如湿疹、风疹、丹毒、神经性皮炎,为清泻血热要穴。

 

  1. 脾经养生方法

  1. 运动调理

这里推荐大家重点习练和畅八式经络运动2次(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六式俯身下探加强式3遍,有助于疏通脾经并提脾经的功能状态,尤以上午7:00-9:00(辰时)练习最佳 。

 

  1. 艾灸

脾经艾灸的重要穴位有太白穴(有较强的健脾补脾功能),公孙穴(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妇科病),三阴交穴(治肝、肾、脾上的病症及妇科病),阴陵泉穴(祛湿,治各种炎症、水肿),血海穴(专治瘙痒、调节血液循环)等。

  1. 推拿

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也就是架腿法。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然后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再进入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4”字腿坐姿正好可以将脾经暴露出来,用推拿手法或砭石进行按摩。

 

  1. 刮痧

针对脾经不通,可顺着脾经循行方向在胸、腹和下肢进行刮痧,并着重刮拭脾经上的一些重点穴位,如隐白穴、太白穴、公孙穴等。

 

  1. 足少阴肾经

  1. 经脉分布

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人体第5趾、足底、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循行27个穴位,首穴为涌泉,末穴为俞府。其中有10个穴位在下肢内侧后缘,其余17个穴位则分布在胸腹部前正中线的两侧。

 

  1. 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

 

  1. 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有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等。

还可见手脚心热、躁热不安、颧红腮热,血糖、尿糖、血脂偏高,性欲减退,女性月经异常等。

 

  1. 肾经腧穴预防和主治的病症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腧穴,可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如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常用穴位:

  1. 涌泉

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应用:治疗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急症及神志病证,以及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证。

 

  1. 然谷

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应用:调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等妇科病证以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1. 太溪

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应用:可用于治疗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以及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对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也有一定疗效。

 

  1. 大钟

定位:在跟区,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

应用:可用于治疗癃闭、遗尿、便秘、痴呆,嗜卧,及气喘、月经不调,对腰脊强痛、足跟痛也有一定疗效。

 

  1. 照海

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应用:可用于治疗癫痫、失眠等精神、神志病证,以及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还可防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

 

  1. 复溜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应用:可用于治疗水肿、腹胀、腹泻等胃肠病证以及水肿、盗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病证,对腰脊强痛,下肢痿痹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1. 肾经养生方法

  1. 运动调理

这里推荐大家重点习练和畅八式经络运动2次(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三式——俯身下探式3遍,有助于疏通肾经并提升此经的功能状态,尤以下午3:00-5:00(申时)练习最佳 。

  1. 艾灸

肾经艾灸的重要穴位有:涌泉(肾经第一大穴,是人体的垃圾桶,排毒窗口,降压要穴),照海穴(可通经活络安心神,对咽喉炎、扁桃体炎、失眠、精神忧郁、四肢倦怠、癔症以及便秘,女性月经不调、小腹痛、白带过多、子宫脱垂、阴部发痒都有很好的作用),复溜(可治疗静脉曲张,闭经,痛经,尿潴留,还可促进伤口愈合,防治脱发),俞府穴(可调动肾经气血,治疗慢性咽炎,嗓子不利)。

 

  1. 推拿按摩

针对肾经不通,可在腿部内侧后缘使用推拿的手法进行调理,可很好的疏通肾经和膀胱经。

 

  1. 刮痧

针对肾经不通,可顺着肾经循行方向在腿部内侧后缘进行刮痧,并着重刮拭肾经上的一些重点穴位,如委中穴、太溪穴等。

 

  1. 足厥阴肝经

  1. 经脉分布

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人体足大趾、下肢内侧、胸腹部,循行14穴位,首穴为大敦,末穴为期门。其中有12个穴位在足部及下肢内侧,其余2个穴位则分布在腹部和胸部。

 

  1. 经脉循行

本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1. 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肝经不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1. 小腹的疼痛,肝经从小腹处经过,肝经不通会引起小腹的疼痛

  2. 视力下降,中医说肝受血而能视,肝经不通就会影响肝脏的血供,从而影响视力;

  3. 肝经不通还会影响生殖系统,出现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

  4. 口苦,肝经不通也会导致胆囊的问题,导致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口会很苦。

 

  1. 肝经腧穴预防和主治的病症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常用腧穴:

  1. 曲泉

定位: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应用:用于治疗膝膑肿痛,小腹痛, 泄泻, 遗精、阳痿等

 

  1. 行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应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等。

 

  1. 太冲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应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等。

 

  1. 中封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曲泉:正坐或仰卧,屈膝,在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应用: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等。

 

  1. 章门

定位:仰卧,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期门:仰卧,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应用: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1. 肝经养生方法

  1. 运动调理

这里推荐大家重点习练和畅八式经络运动2次(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五式——体侧弯腰式及第六式——俯身下探加强式3遍,有助于疏通肝经及胆经并提高其功能状态,尤以下午17:00-19:00(酉时)练习最佳 。

 

  1. 艾灸

肝经艾灸的重要穴位有大敦(可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太冲(可激发肝经的原气,促进肝经气血的运行从而补肝养肝)、中封(保养精血的要穴,可抑制肝火过旺、通小便)。

  1. 推拿

手持砭具按于腋下,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如此反复推搓30次,可很好地疏通肝经。由于胸肋部位是肝胆胰所居之处,经常推搓此处,可很好地疏通肝胆经,起到增强肝功能、养肝护肝的效果。

另外也可用砭具放于颈部,上下或左右来回搓动,大约35分钟,至有微热感为止,这样也可促进肝胆经脉的气血流通,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使上升到头部的气血增多,而头部的供血又直接影响到眼睛。所以这样也可养护眼睛。

 

  1. 刮痧

对于肝经不通,可顺着肝经循行方向从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小腹及胁肋部进行刮痧,并着重刮拭肝经上的一些重点穴位,如膝关、曲泉、阴包、章门等。

 

针对穴位艾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