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了解到人体的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沟通上下表里的作用。因此,了解经脉的循行、主治症状,对我们预防疾病、调理亚健康非常重要。今天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手三阴经的知识!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三条经脉分布在手臂的内侧,属里,由胸走手,所以叫手三阴经。
经脉分布
手太阴肺经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经脉循行
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当肺经不畅通时,沿肺经所过部位会有肿痛、麻木、发冷、酸胀等异常感觉,一般出现在锁骨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也就是拇指方向。肺经和肺、大肠、喉咙等器官联系密切,肺经不通也会导致咳嗽气喘、气短、感冒鼻塞等症状。如有人总觉得气不够使,有吸不上气的感觉,可点揉太渊穴,此穴为肺经原穴,补气效果极佳,让呼吸更轻松。
肺经腧穴预防和主治的病症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穴位分布:
常用腧穴:
尺泽穴: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
常用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孔最穴:在前臂掌侧,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上,当太渊穴上7寸处。
常用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列缺穴:在桡骨茎突外上方,距腕横纹1寸5分处,在肱桡肌腱与短长展肌腱之间。
常用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太渊穴:在掌后腕横纹桡侧,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常用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外上方1分处。
常用配伍: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疏通肺经的几个有效方法
运动调理
这里推荐大家重点习练和畅八式经络运动2次(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二式——剑指后仰式3遍,有助于疏通肺经并提升肺经的功能状态,尤以上午5:00-7:00(卯时)练习最佳 。
艾灸
肺经艾灸的重要穴位有:肺经原穴太渊穴(可补肺益气,止咳化痰,通经复脉)、肺俞穴(可补肺卫之气、祛风散寒、预防感冒)、肺经募穴中府穴(可止咳平喘、健脾补气)等。
推拿
针对肺经不通,可在上肢内侧和外侧使用推拿的手法进行调理,可很好的疏通肺经和大肠经。
刮痧
针对肺经不通,可顺着肺经循行方向在上肢内侧进行刮痧,并着重刮拭肺经上的一些重点穴位,如尺泽、孔最等。
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分布
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经脉循行
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我们知道,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心包经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保护心包经就是保护心脏。心包经一旦出现堵塞,就会导致心脏疾病发生。心包经堵塞的症状如下:
1、心包经气不通畅,胸中心包的阳气得不到宣泄,人就会忧愁抑郁。2、心包经瘀堵不通,就会出现血管不通,血液不干净,不能在全身正常运动的现象,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心理疾病的产生。
心包经腧穴预防和主治的病症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穴位分布:
常用腧穴:
曲泽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常用配伍: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正中。
常用配伍: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常用配伍: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疏通心包经的几个有效方法
运动调理
这里推荐大家重点习练和畅八式经络运动2次(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四式——左右扭转式3遍,有助于疏通心包经并提高心包经的功能状态,尤以下午19:00-21:00(戌时)练习最佳 。
艾灸
心包经艾灸的重要穴位有天泉(可宁心、宽胸)、曲泽(可缓解治疗受惊、心痛)、内关(可宽胸理气,缓解胸痛胸,帮助入眠)等。
推拿
针对心包经不通,可从胸中再沿上臂前边线心包经循行的路线使用推拿的手法进行调理,可很好的疏通此条经络。
刮痧
针对心包经不通,可顺着心包经循行方向从胸中再沿上臂前边线进行刮痧,并着重刮拭心包经上的一些重点穴位,如天泉、曲泽、内关、劳工等。
经脉分布
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手小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极泉,末穴是少冲,左右各9穴。
经脉循行
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有:心烦、心悸,胸闷、胸痛,气短、气不足,口腔溃疡等。按摩手少阴心经,重点关注神门穴、少府穴、少海穴等,促进心内气血流通,保持心血充盈。
心经腧穴预防和主治的病症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穴位分布:
常用腧穴:
灵道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常用配伍:配心俞穴治心痛。
少府穴: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处。
常用配伍:配内关穴治心悸。
少冲穴: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常用配伍: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通里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常用配伍:配内关、心俞主治心悸、怔仲;配廉泉、涌泉主治舌强、暴喑。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常用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阴交治健忘、失眠。
疏通心经的几个有效方法
运动调理
这里推荐大家每天习练全套经络运动2次(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四式——左右扭转式3遍,这样更加有助于疏通心包经并提高心经的功能状态。
艾灸
心经艾灸的重要穴位有:青灵(可治疗肩臂疼痛,缓解头痛振寒、目黄、腋下肿痛等)、少海(有益心安神,理气通络、降浊升清等功效)、神门(可益心安神、通经活络,对心烦、心绞痛、失眠等很有益处)等。
推拿
针对心经不通的情况,可沿上肢内侧的后缘(手少阴心经)使用推拿手法进行调理,可很好的疏通心经。
刮痧
针对心经不通,可顺着上肢内侧的后缘(手少阴心经)使用刮痧板进行刮痧调理,并着重刮拭心经上的一些重点穴位,如极泉、青灵、少海、神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