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意思是人要想健康,必须保持经络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升华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及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了解下经络的相关知识吧!




一、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二、经络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是主干,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


而较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是分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


根据各经所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循行位置的不同将十二经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阳经属腑,行于四肢的外侧。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如此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无端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接,循环贯注。



(三)经脉之间的关系 


阳主表、阴主里,由其经脉互为络属,以构成表里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三、经络的功能
经络具有通行气血及联系脏腑、表里及全身各部的功能,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它们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内经》认为: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利骨节”的生理功能。


 


  1. 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感应传导


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1.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四、经络不通会有哪些表现?




(一)冷


由于人的体温是由气血来输送的,气血茂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可能就是经络不通,气血难以达到,最常见的就是四肢发凉。


 


(二)热


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部分异样出汗。这是由于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披发出去而造成的。


 


(三)疼痛


经络或者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最典型症状就是疼痛,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疼。不过出现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好事,说明血液循环还没彻底堵死,身体在产生自救,在冲击瘀堵。而一旦堵死了,人体就感觉不到疼了,反而会更严重。


 


(四)麻木


经络不通引起的痛苦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比如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下来经络被堵塞,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


肢体出现麻痹时,必须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及时畅通经络,可以降低中风概率。


 


(五)酸


如果机体某个部位无端发酸,或者稍微运动后也发酸,说明该部位经络不畅通,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要。例如,人在剧烈运动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供应的限度。


 


  1. 肿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构成的涡气


 


五、什么是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大都处于人体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当针刺或指压、点穴后反应比较强烈,疗效比较显著。所以,每谈及经络也一定离不开腧穴。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的一个个车站。


 


六、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1.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个穴名。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仅有治疗本经脏腑病证的作用,也可以治疗与本经相关经络脏腑之病证。


 


  1. 奇穴


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体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位于经脉线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经脉线内,如印堂、肘尖;有些有穴位组合之奇穴,如四神聪、四缝、四花等穴。


 


  1. 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裕()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七、腧穴的定位


 


  1. 同身寸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1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间的距离作为l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l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如图所示:




  1. 固定标志法


1、借助人体各部的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和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定取腧穴位置的方法。
2
、借助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定取腧穴位置的方法。


 


八、腧穴的作用


(一) 诊断作用


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腧穴上有所反应而做为针灸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过敏压痛,有时并可在五至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


 


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隆起,凹陷坚实虚软程度,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等来协助诊断。


 


(二) 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还能治疗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仅能治疗下肢病症,而且对整个消化系统的具有调理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引起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九、经络、腧穴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腧穴是穴位的统称,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五脏俞和六腑俞的背俞穴。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的一个个车站。《素问·气府论》解释穴位是脉气所发


 


经络和穴位又归属于脏腑,就是说穴位各归属于某一条经络,而每一条经络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素问·调经论》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就明确指出了脏腑——经络——穴位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更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灸或按摩,就能治疗所属脏腑的某些疾病,同样腑腑的某些病症又能在相应的穴位上有所反应,这些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