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性肿瘤定义与危害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两大类。



恶性肿瘤可分为肉瘤是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是指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和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对机体危害较小。但良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有些良性肿瘤会发生恶变,一旦变成恶性,其后果与恶性肿瘤相同。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Ø  生长缓慢

Ø  有包膜,膨胀性生长,摸之有滑动

Ø  边界清楚

Ø  不转移,预后一般良好

Ø  有局部压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

Ø  通常不会引起患者死亡

Ø  生长迅速

Ø  侵袭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

摸之不能移动

Ø  边界不清

Ø  易发生转移,治疗后易复发

Ø  早期即可能有低热、食欲差、

体重下降、晚期可出现严重消

瘦、贫血、发热等

Ø  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



在古代的史籍中,也能找到中医对于肿瘤的历史记载。《黄帝内经》中多处有关于“瘤”的记载,如“筋瘤、肠溜”等,有“息贲、伏梁、肥气、肠覃、石瘕”等的记载,而这些名词,几乎可以认为就是指现在的肿瘤,在《黄帝内经》时代,尤其是“息贲、伏梁”,从记载来看,是极其凶险的病,也是死不治的病。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难经》记载:“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内经》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滞,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形破困。”  张仲景《伤寒论》“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但在,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已记载了如何治疗腹部癌肿,说明了这一时期,中医对腹部癌肿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接下来就请了解中医恶性肿瘤的解析。




二、中医恶性肿瘤病因解析


《黄帝内经》曰“阳化气,阴成形”,这就是中医认识肿瘤的理论基础,这里认为肿瘤疾病的发生是以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正气亏虚加之痰、瘀、毒相互胶结凝聚,为主要因素


 

阴阳失衡的内环境下,五藏失制,气机不畅,五藏相克相制,气血液体妄行,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滞留日久生腐渐生努肉,就会出现”阴成形” 的结果,形成肿物,从阴者为阴结,从阳者为阳结,阴者阳化,至平,阳者阴化,至平,续调阴阳,气血至平,而愈!



三、中医恶性肿瘤防治办法


综上病因分析,调节身体的气化功能,就是中医预防和治疗”阴成形”(治疗肿瘤)的治本之法。大多数肿瘤患者都适合中医药治疗,尤其是以下四类人群:



 


中医对于恶心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六项:


1、方法一:扶正祛邪法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疾病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全过程。扶正即是扶助正气,根据患者的体质调整其失调和不足之处。祛邪即是祛除邪气,是针对痰、瘀、毒等。


在此过程中,扶正可以使人体气血旺盛,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有助于祛邪;祛邪可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从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祛邪是为了更好的扶正


 

所以应该把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以及增强机体抗癌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内,因而中医的“补、调、和、益”等都属于扶正范畴。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熟地、天冬、麦冬、沙参、龟板、鳖甲、女贞子、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锁阳、肉苁蓉、补骨脂、巴戟天等。


 


但在肿瘤的初期, 正气尚未大衰, 治疗当以祛邪为主, 扶正为辅;中期正邪抗争剧烈, 病情复杂, 适合采用攻补兼施,具体看病情而定. 而那些到了晚期的肿瘤患者, 由于已经正气大虚, 身体已经非常羸弱了,若仍然用那些攻毒的药物,反而容易把最后一点正气耗损。


2、方法二:清热解毒法


热毒与肿瘤的关系比较密切,清热解毒药或清热解毒法对某些恶性肿瘤或某些恶性肿瘤的某个阶段有一定疗效,清热解毒药不仅能减轻症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证实,许多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肿瘤作用。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半边莲、龙葵、蛇莓、银花、连翘、鱼腥草、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山豆根、忍冬藤、四季青、大青叶、紫花地丁、夏枯草、芦荟、黄连、黄柏、苦参、牛黄、鸦胆子,天葵子等。


 


清热解毒中药偏寒凉,脾胃虚寒,年老体弱的病人要慎用。部分清热解毒中药有毒性,要注意不可以超量使用,长期服用容易导致累积中毒。


 


3、方法三:活血化瘀法


人身气血运行于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升降出入,流畅无阻,气血相依,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如气郁、气滞、气聚等皆能凝血成瘀,出现积聚肿块。


 


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肿瘤病人血液的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某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活血化瘀还应用于止痛治疗,特别是癌症的疼痛。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五灵脂、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蒲黄、水蛭、穿山甲、土鳖、归尾、泽兰、虎杖、全蝎、王不留行、蜈蚣等。


 


4、方法四:软坚散结法


软坚散结是指用软坚药物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有形病证的方法。软坚散结药物抗肿瘤主要在于直接杀伤癌细胞等作用。软坚散结药物能使肿块先软化,以后逐渐消散。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发现,一部分软坚散结药物具有直接抗癌作用,而且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


 


软坚散结药物一般属于咸味药,故中医称“咸能软坚”.



常用软坚散药有:鳖甲、莪术、地龙、牡蛎、土鳖虫、瓜蒌、海藻、昆布、山慈菇、浙贝、猫爪草等。


 


据报道土鳖对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疗效;软坚散结法常在扶正培本和攻逐邪气时兼顾使用,可增强治疗肿瘤效果。


 


5、方法五:化痰祛湿法


中医肿瘤学认为肿瘤成因,除了气滞和血瘀两大重要因素外,还有痰凝和湿聚,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凝湿聚成核成块,表现为气机阴滞、痰湿凝聚、血行瘀滞,如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多系痰核所致。


故对某些肿瘤发展到某些阶段,治疗当以化湿化痰为主,化痰祛湿法为肿瘤常用治法之一,根据证之夹杂轻重,又常与理气、清热、软坚、通络、健脾、利水等法相结合而用。



常用的化痰祛湿药物有:瓜蒌、半夏、山慈菇、象贝母、生苡仁、苍术、猪苓、泽泻、茯苓、藿香、佩兰、秦艽等。


 


6、方法六:以毒攻毒法


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癌毒内侵有关,正如汉·华佗《中藏经·卷中·论痈疽癌肿》谓:“痈疽痰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本法多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佐以毒攻毒,或在肿瘤的某一阶段病情而用之,在许多有效抗癌方中常不乏以毒攻毒之品。


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抗癌抑癌的功效,在正气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由于肿瘤病人正气多已受伤,其治不能一味猛烈攻伐,因此以毒攻毒应用,应适可而止。



常用的以毒攻毒药物有:斑蝥、蜂房、全蝎、水蛭、蜣螂、蟾蜍、土鳖虫、守宫、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巴豆、洋金花、生附子、芫花、大戟、雄黄、砒石、轻粉等。而不同的肿瘤,其病邪也各不相同,故肺癌多以痰瘀毒邪为主,治宜蠲痰活血解毒,多用全蝎、蜈蚣、半枝莲、三棱。


除了以上方法,恶性肿瘤患者还要注重科学的膳食搭配,在不同抗肿瘤阶段将起到增强体质、减缓病患的作用;如果不慎食用禁忌食物,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威胁生命。因此, 2018年国家卫建委出台了官方的膳食指导《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


 

四、其他建议--肿瘤,重点在于防范!


“治未病不治已病”--说到肿瘤,就不得不提肿瘤预防了。要想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和锻炼,比如说少吃或不吃烧烤类、腌制类以及发霉的食物,少盐少油,不吸烟、不酗酒;多饮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等,配合运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癌的作用。


不过,这些方式还是过于基础了,若想要更有效的防治癌症,“防癌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你尽早的发现癌症的“苗头”,从源头上防微杜渐。


这里我们还推荐九款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的“药食同源”中医调理食品,同时也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成果运用“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等理论、纠正体质之偏,预防易患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和提高健康。





不清楚自己体质类型的朋友


请关注“和畅健康”服务公众号,


点击听炎黄说,点击体质辨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