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篇我们了解到中医治未病中心理念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理念实施的时间长河中,古人总结了以天人相应、形神共养、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和正气为本这六大准则为指导的治未病方式,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中医的博大精深,下面就随小编一同了解下这里的奥秘与精华吧!



一、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外在的环境时刻都给人以影响,人必须根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寒暑往来等变化,主动地与之相适应,避免和消除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才能不生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人体与自然的这种同步变化,古人称为“天人相应”。为了达到天人相应,我们应在生活起居、饮食、精神情志方面做到与季节、时辰等相协调一致,比如,春季要晚睡早起,散开头发,松缓衣带,从容不迫地散步,使气机舒畅,与春天生发之气相应。夏季宜晚睡早起,不要贪图凉爽而厌恶日光,使体内的阳气温煦荡漾,以适应“夏长之气”。



二、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要达到形神共养,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1、守神全形


在形神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的调养。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神”的调养,比如保持淡泊宁静,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业余进行绘画、书法、音乐、种种花草、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2、保形全神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表,形体衰亡,生命便可告终。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形重在保养精血,阳气虚损,要温补阳气,阴气不足者,要滋养精血。此外,人体本身也是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保养身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三、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就是在充分考虑养生者在时间、地域、体质等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辩证等辩证方法,辨别养生者的证型归属,根据养生原则和实践要点,确定相应的养生方案。然后,采用饮食、运动、针灸、药物等调养方法,补齐不足,损其有余,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人体健康的目的。辨证施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因人施养


因人施养是指根据不同人的性情、从事的劳动施以不同的调养方法。比如体力劳动者由于身体运动的机会较大,故应多静养。而脑力劳动者由于身体运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应多慢跑或打打拳术,以增加运动量弥补身体运动机会偏少的缺憾;再如,生性好静的人可以平时练练书法、养养花鸟,这样也可自得其乐有益身心健康。


因地施养


人的生存受制于地理环境,并因环境的差异患有不同的地方病,因此养生也应根据地理环境进行相应改变。比如,农村的人居住环境鸡犬相闻,人与人之间都是乡里乡亲沟通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心理压力一般较小,因此在农村生活的人养生主要要注意环境的卫生;而居住城市的人由于邻里之间互不认识很少来往,加上城市生活节奏较快,故城市里的人一般心理压力比农村要大,因此城市的人养生应多参加一些团体性质的健身运动,这样既可交朋结友消除孤独感又可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因时施养


中医养生強调每天、每年应根据十二时辰或者季节寒暑变化、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而现代人由于生活方式丰富多样化,每个人每天的生活节奏各有差异,同时由于现代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所以对自然界寒暑变化反应较迟钝,因此,现代人养生尤其应注意每日生活细节,要养成适应自己体质的生活习惯,一定要防范养成影响身体健康的陋习。




四、平衡阴阳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讲究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养生防病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精辟的论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比如临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再有,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五、精神内守


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黄帝内经》有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


具体说来,我们应该做到一下两点以达到“精神内守”的目的:



恬淡虚无


恬淡,安静的意思;虚无,是指思想上没有杂念。古人云,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即思想不为物所扰,什么升官、发财、名利、社会地位,皆看得很淡。清代程履新对此注云: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其中心思想是抛弃杂念,宁静淡泊,心神平静。《太上老君养生诀》则具体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传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安定?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但当今时代的特点是快节奏、高效率、竞争激烈、信息频繁,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但只要记住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对于人们生命只有一次,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气功练神


虽然气功有动静之分,但动功并非动而不静,静功并非静止,乃是人体功能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气功本质是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兼,调节人体平衡,故可益寿延年。《养性延命录》中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练气功必须掌握调身、调心、调息三个环节,其中调心就是入静,初步入静多表现为心气平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也相对减弱;进一步锻炼,思想更加净化,主观上只有一丝息相,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进一步发展,则自觉恬淡虚无,静若止水。由此可知,时常练气功,是促使精神内守的极好措施。


六、正气为本


中医学认为正气是生命之根,是人体抵御外邪的根本要素,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的象征,是机比健壮的根本所在。因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养正气呢?


保精护肾


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扶正固本,多从肾入手,为此古人反复强调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做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


至于调养肾精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入手,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通过调补肾气、肾精,可以协调其它脏腑的阴阳平衡。肾的精气充沛,有利于元气运行,增强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于自然。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正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强盛。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r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