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性肾病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成年人患慢性肾病的几率约是10.8%!平均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被慢性肾病所困扰,目前总患病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1.2亿人。在众多患病者中,有将近40%~60%的患者,在5-20年左右会发展为肾衰竭!可见,保护肾脏,预防肾脏疾病已刻不容缓。
肾为人体五脏之一,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中医学中,肾为水脏,主骨生髓,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其内涵要比西方医学对肾脏的认识广泛的多:除了过滤功能,肾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智力、体能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直接或间接关系!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居肾之下,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相互络属,与肾脏构成表里关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下面带大家具体了解下肾与膀胱在中医范畴的解释以及常见病症: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常见症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技)巧出焉。”指出肾是主管身体动作强劲有力,关系到智能技巧的器官。这说明人的体能状况和智能水平都与肾密切相关。
(一)主藏精
中医认为,是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的相互结合,再由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断培育而发育形成。肾主管贮藏精气,精足则生命功能活动旺盛,人体生殖、造血、生长发育、防卫病邪等功能就会得以正常发挥、生殖遗传良好,衰老延缓;若肾精不足,则生长、发育、生殖遗传不良,衰老加速,如须发早白、牙齿松动、骨骼痿软、耳鸣、健忘、面色黧黑等,都是肾精亏虚的常见症状。
(二)主水
中医五行中,肾属水,能够平衡身体的水液代谢,与膀胱合作排泄尿液。肾的主水作用主要体现在肾阳的化气行水功能,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使体内的水液代谢保持正常,并将储存在膀胱内的津液及时化为尿液排出。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生,出现肢体浮肿、尿少、尿潴留,或小便清长量多、频尿等。
(三)主纳气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人的呼吸节律虽然由肺所主,但是肾却为气之根,负责纳气,协调呼吸运动。如果肾气虚衰,肾不纳气,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呼吸喘促,动则喘甚,常伴有自汗神疲、气短、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弱或虚浮无根等,治疗这种气喘病,不但要治肺,更要补肾纳气。
(四)主骨生髓,养脑益智
肾所藏的精气能够补充骨髓和脑髓。肾精充足,人就会骨骼强壮,生长发育正常,智力发达。肾精在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中达到充盛的标志是“真牙生而长极”,即长出智齿,身体的生长发育达到极限。齿为骨之余,中医通过观察牙齿的更换与坚固情况,就可以了解体内肾精及骨骼发育与骨质坚脆等情况。肾不好、肾精亏虚,则其主骨生髓、养脑益智的功能就会减弱,常见有骨骼痿软、腰膝酸软、牙齿松动、健忘、精神呆滞等症状。
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常见症状
(一)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即为“津液之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二)排泄小便
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若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遗尿、小便不通等症。
三、肾与膀胱的关系
在中医范畴里,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为表里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肾属脏、属阴、属里;膀胱属腑、属阳、属表;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构成密切的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相互络属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二者经络相互络属,相互沟通,构成了经络上的络属关系,也即构成了藏象中的表里关系。
(三)对尿液贮、排的关系
肾主水,司膀胱的开阖,为“水脏”;膀胱贮尿、排尿,为“水腑”。在尿液的贮藏和排泄中,肾气的盛衰决定膀胱气化的强弱,肾气主司膀胱的开阖,主司膀胱对尿液的贮与排;而膀胱对尿液的正常贮、排又可影响肾功能的正常发挥,二者密切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尿液的贮、排,从而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
四、肾与膀胱系统的疾病预防和养生
在中医学中,肾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肾精亏虚、主水液、主纳气功能失常,从而造成一系列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等方面的问题;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贮藏、排泄尿液失司,造成遗尿、小便困难等症状。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保养自己的肾与膀胱、防治肾与膀胱系统的疾病呢?
(一)膳食方面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有曰:“肾色黑,宜食辛”,意思是说多食用黑色和味辛的食物有利于养护肾脏,另外,核桃、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具体列举一些补肾养肾的食物:
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
味辛的食物:如韭菜、葱、大蒜等
补肾的海鲜:如生蚝、海参、泥鳅、甲鱼、虾、蟹等(素体虚寒者不宜多吃)
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谷类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胚芽米、大蒜等
养肾的水果:桑葚、荔枝、栗子、核桃、桂圆等
其他如山药、枸杞、茯苓,也有很好的滋补肝肾、益肾填精的功效
针对肾脏的食补调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膏方——琼养方.椴蜜桑椹膏:专门针对都市男性亚健康和体力透支问题,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记忆、安神助眠、滋阴补肾、濡养肝木的功效,长期食用可让人容光焕发、显得更年轻!
(二)中药调补
对于肾脏,一些经典的方药有很好的调补效果(应根据自身情况,遵照医嘱或咨询相关专家之后再选用):
1、六味地黄丸: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肾阴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牙齿松动,足跟作痛等。
2、左归丸:有滋补肾阴,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元阴不足所致的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等。
3、右归丸:有温补肾阳,填精补血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阳痿遗精等。
4、七宝美髯丹: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作用,适用于肾水亏虚,精血不足所致的身体虚弱,须发早白,牙齿动摇,腰膝无力等。
5、人参鹿茸丸:有滋肾益气,补血生精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精血亏损所致的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眼花等。
6、首乌延寿膏: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眼花,须发早白,遗精带下等。
7、补肾强身片:有补肾强身,强筋健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筋骨无力、阳痿早泄等。
8、人参首乌胶囊:有补气血、益肝肾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
(三)运动方面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补虚,也是不错的选择。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助于养肾补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另外,如果有肾经、膀胱经失调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夜尿频多、周身浮肿等,不妨习练和畅八式经络运动(每次约15分钟),并重复第三式【俯身下探式】3遍,这样对您提升肾经、膀胱经的经络功能状态有不错的效果,坚持习练半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四)穴位疗法
对肾经、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进行艾灸,具有很好的滋阴补肾、温补肾阳、改善水液代谢等作用。特别对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下肢浮肿等症状患者可以选择一些穴位使用艾灸调理。如:
1、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滋阴补肾,有治疗失眠、便秘、脚气、痛经、月经不调、疝气等作用。
定位: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2、涌泉穴为肾经井穴,主治头顶痛、头晕目眩、咽喉痛、失眠、便秘、小便不利。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3、太溪穴为肾经原穴,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4、复溜穴主治水肿、腹胀、腹泻、盗汗、无汗、多汗、下肢痿痹。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前方。
5、委中穴为膀胱经的合穴,主治腰痛,腘筋挛急,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瘾疹。中医有云:“腰背委中求”,此穴为治疗腰背不适之要穴。
定位: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
针对肾经、膀胱经上穴位的艾灸,这里推荐一款新科技无烟、无火的电子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
(五)生活起居
1、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2、房事有度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
3、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4、吞津养肾
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5、护好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
6、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
7、有尿不忍
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和膀胱。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护膀胱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