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在中医狭义上定义为多饮、多食、多尿,尿有甜味、消瘦为特征,称为消渴症。糖尿病属中医医学“消渴”或“消瘅”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是世界医学史对糖尿病最早的记载唐朝初年,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就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尿甜现象,并给“消渴”定义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此定义直到现在还是我们诊断消渴病即糖尿病的有力证据。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

(西医诊断标准)

 

 

二、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引起,患者占我国1%以下。一般起病较急,通常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可能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为首次发病表现。

 

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引起,患者占我国95%以上。以成年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大多起病隐匿。经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者先后发生。在发病过程早起,有些患者可能有低血糖的表现,即在餐后3-5小时出现心慌、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三、糖尿病病因

1、饮食不节与肥胖引起

中医很早就知道糖尿病发病与营养过剩关系最密切。肥胖和饮食不节是糖尿病发病的环境因素,中西医的认识都是一致的。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形体肥胖,生湿生痰,蕴而为热,痰湿阻滞气机,进而发展转为消渴。

2、五脏虚弱

中医讲究一个平衡,且始终把阴虚作为糖尿病的主线,人体每一个脏器做到阴阳平衡自然不会再“虚”。就糖尿病而言,五脏虚弱是发生糖尿病的前提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说:“五脏柔弱,善病消瘅”。糖尿病表面上是胰岛素分泌失常,实际上是人体脾、肝、肾功能失常所致,内脏阴阳失调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需要辨证论治。五脏虚弱阴阳失衡会直接导致体质发生变化,临床总结以下4种人容易患糖尿病。即:胃阳亢盛,即平素食欲亢进,有便秘倾向的阳明人;少阳阳郁,即平素性格抑郁的少阳人;肝阳亢奋,即平素性急易怒的厥阴人;肾阳不足,即体形瘦长,思想活跃的少阴人。

 

3、先天因素

有的人胖血糖正常,但有的人就是高血糖,这就是体质的差异,也是中医所说的禀赋素亏,即先天因素个体体质差异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和西医所说的遗传因素相同。比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早产儿成年后容易患糖尿病,出生时的低体重儿,成年后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4、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大,都会引起胰岛素对抗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的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四、糖尿病危害

糖尿病本身的危害对人体的威胁没有那么可怕,主要来自糖尿病并发症对我们身体造成的损伤。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主要包括急性代谢紊乱、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急性并发症一般来势汹汹。

 

而后者则发病隐匿、难以察觉,早期发现尚可进行纠正,一旦发展为中晚期,则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

并发症的6个表现为:

1、感染

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也抑制了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感染能力下降。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

4、神经病变

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

5、眼部疾病

糖尿病病程时间长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6、糖尿病足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常会引起足部疼痛、溃疡等病变。

 

 

五、中医治未病糖尿病预防

糖尿病“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糖尿病的并发症。

《黄帝内经》把糖尿病分成脾瘅、消渴、消瘅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临床期和糖尿病并发症期。对于早期的“阴虚热盛”,主要以清肺胃之热为主;对于中期“气阴两虚”,主要以补气生津为主;晚期“阴阳两虚”更要针对性治疗。具体到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这里针对病症期提供一些糖尿病的预防与调理方案思路:

 

1、无症状期

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空腹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

麦冬、五味子、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2.1、阴虚燥热期(上消--肺热津伤证)

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由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组成。共搅拌成膏内服。黄连苦寒--以泻心火。生地大寒--以生肾水。花粉.藕汁--降火生津。牛乳--补血,润以去燥;火退燥除,津生血旺,则渴自止矣。

2.2、阴虚燥热期(中消--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玉女煎一方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清胃泻火,滋阴增液之功。方由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组成。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为臣;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而止上溢之血为使。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牙周炎、口腔溃疡、糖尿病等属于胃火盛,肾阴虚者。

2.3、阴虚燥热期(下消--肾阴亏虚证)

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剂。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的功能,适用于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等症。

 

3、气阴两虚证

证候: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肾气丸加减

干地黄、薯蓣、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5、痰瘀互结证

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形体肥胖,胸脘腹胀,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而刺痛,舌黯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

方药:平胃散和桃红四五趟加减

6、脉络瘀阻证

证候: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黯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六、其他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方法

其实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还是需要个人养生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总结起来,还是那几句耳熟能详的话:管住嘴,迈开腿,好心情。

 

1、饮食

注意饮食平衡,不暴饮暴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玉米、白菜,豆制品等,富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鱼、芥菜、青菜、甘蓝等,另外南瓜、苦瓜、洋葱、黄鳝对病人的三多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降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

此外,不宜多吃甜食和多种水果,以及含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如白薯、土豆、藕等,也建议不宜多饮酒。

 

2、运动

运动也是很好的控制血糖办法,针对不同的人群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青年体胖的人群建议骑有氧单车、跳有氧操、中长跑等这样强度大一些的运动锻炼,效果显著;中年人群或体力一般者,可以通过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来达到控糖效果;

 

老年人群则可以练习中国传统功法如打太极、八段锦、和畅八式这种方式,也可以选择散步、瑜伽,或体力好的老年人还可以适当进行慢跑运动。

  

3、中医疗法

中医理疗也是控制与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最佳手段之一,如针灸、火罐、刮痧、灸、外敷中药、按摩、中药泡脚、中药熏蒸等

 

例如艾灸治疗,既能调节胰岛素分泌水平功能,也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功能,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增强体质,明显提高免疫功能。

 

胰俞是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用这个穴位调理很有效果。

 

阳池可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三焦俞可利水通淋、清热利湿、利水强腰,两穴配合胰俞治疗糖尿病,效果极佳。

 

当您做了一段时间的艾灸,您在验血糖的时候,您会看到指标在降低,因为您的身体状态有一个上升。正气足了,免疫力就会提高了。一般要坚持灸3个月左右,不可半途而废。在血糖值恢复正常之后,最好也能每周灸。

 

这里推荐一款家用无烟无火智能艾灸仪

传承中医隔物灸法!

具备红外线能量波疗、热疗、药物药性、磁疗这4大功效!

用手机就可轻松操控温度与时间。

随时随地多人艾灸,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