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的健康本质上是状态的平衡,而脏腑和经络的状态是评价这种平衡最重要的依据,人健康或者患病的状态,是人的内在经络、脏腑状态的外部体现,保证脏腑和经络良好的状态即可保持健康,这就是中医治未病中的“和畅”理念。“和畅”就是指脏腑平和,经络通畅。所以防病治病的根本就是通经络,调脏腑。

调脏腑就是协调五脏“藏”和六腑“泻”的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运用脏腑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和纠正脏腑功能偏差来实现脏腑间的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健康进行。

一、脏腑的概念

脏腑是人体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中医学是以整体功能为基础,以显现于外的功能现象和联系为基础来确定脏腑的概念。因此,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的功能模型。


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

根据上述生理功能特点,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三类

 

1、五脏

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脏别论》)。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满而不能实,就是说五脏贮藏的都是精气,而不是水谷或废料。


2、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府通“腑”,有府库之意。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所以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因传化不藏,故虽有积实而不能充满。但应指出,所谓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传化糟粕,仅是相对地指出脏和腑各有所主而已。实际上,五脏中亦有浊气,六腑中亦有精气,脏中的浊气,由腑输泻··而出,腑中的精气,输于脏而藏之。



3、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府”。所以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 。


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为脏腑、形体和官窍等。其中,以脏腑,特别是五脏为重点。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府均隶属于五脏。因此,五脏理论是藏象学说中最重要的内容。

人体健康是以五脏为中心,各器官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共同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的。体质偏颇是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所以调理偏颇体质,可改善人体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功能状态,促进身体健康长寿。

亚健康状态的体质偏颇,我们可以选择药食同源的体质食品调理。

平和源体质调理系列产品,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成果,已通过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中医方剂和中药学等专业领域专家组的论证。根据中医“辨体施膳”的原理,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针对九种中医体质人(个体)的体内阴阳气血差异、对疾病易感性的体质特征,利用药食同源天然植物之偏性纠正体质之偏,史偏颇归于平和,是平和巩固提升,从而预防易患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和提高健康。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

脏腑之间有着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通过经络,结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各自生理功能。当然,当某脏出现病理状态,相应的腑也会受到影响,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

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

五脏主五体。心主脉,脉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所以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心的功能异常,脉搏也会有相应变化,如心气不足,脉象就虚弱;肺主皮毛,肺功能异常,人体就会卫表不固,就会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脾主肌肉,脾的功能正常,营养充足,肌肉便发达匀称,脾气虚弱,营养亏乏,肌肉便消瘦无力。相反,适当的运动锻炼肌肉也能起到健脾作用;肝主筋,筋膜需要肝血的滋养才能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若肝血亏虚便会导致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急等;肾主骨,肾精旺盛,骨骼便强筋健骨,生长、发育、修复作用也强,肾精亏虚,容易骨质脆弱,容易骨折,所以老年人更要固肾健腰。

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

五脏荣五华。心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肺其华在毛,毫毛的光彩润燥体现了肺功能正常;脾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则口唇红润而光泽。脾失健运则口唇淡白无华;肝气华在爪,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或脆裂;肾其华在发,所以肾精影响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

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

五脏司五官九窍。心开窍于舌,查舌的色泽状态可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等;肺开窍于鼻,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均须依赖于肺气的作用,为肺脏的通路,所以外邪侵肺也常常反应在鼻子,表现出是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会反应在口唇之上,脾气健运,则唇红而润泽;肝开窍于目,目神依赖肝血的滋养濡润,眼睛病理变化也能反应肝动能的异常,如目赤肿痛,可考虑肝火上炎导致的;肾开窍与耳及二阴,所以肾虚往往会有耳鸣和二便不利的症状。

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

五脏功能会影响情志心理的健康,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包括怒、喜、思、悲、恐,它们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中医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会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同样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也会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

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将人体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判断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为协调脏腑提供依据,从而达到脏腑平和身体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