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一
一、什么是体质
2020年的新冠状病毒突如其来,全球数以万计的人们受到感染,生命健康严重受到威胁。而这其中,中老年人群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成为了这次疫情的主要受感染对象,且康复较难时间周期长。从中医角度解释,这就是体质个体(人群)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较早提出“体质”一词的是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中说:“体质贵贱尤有不同”,体质是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后天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的综合而稳定的特质。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在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很少会把阴阳五行之气完全均匀地分配到每一个个体。中医体质学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辨体规律,以及与发病的关系。
二、体质形成的因素
1、先天因素
一般来说,体质由先天因素决定,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成。先天因素主要取决于家庭遗传。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禀受母体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从而形成了人体。人体的形体结构是体质的形态学基础,因此,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着子女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其体质 。
2、后天因素
虽然先天因素决定了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在后天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其将逐步发展变化。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膳食营养、生活起居、劳欲、精神状态等方面。如长期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体质会朝着寒湿方向转变;长期嗜食辛辣,容易把体质变得燥热;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形成湿热体质,等等。
另外,疾病对于个体的体质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病、慢性消化性疾病,不仅可以损害人体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药物因素可以影响胚胎的发育,从而导致新生儿的体质特征发生改变,如先天畸形、胎儿先天性耳聋。
三、体质的生理特点
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体质差异。
通常可分为小儿期、青年期、中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等几种体质。
1、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为纯阳之体、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的五脏的有余和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阳气当发,生机蓬勃,体内的阳气、阴气刚刚萌发,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状态。
由于是纯阳之体,易患发热、惊风这些阳盛之病,稚阴稚阳五脏不足,也易生外感病、传染病和腹泻伤食等疾病。但是,小儿一般患病恢复得也快,在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略微用药就会有疗效。
2、青年体质特点
青年时期气血渐盛,肾气旺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在心理特征及情感发展方面,青年初期的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青年后期,心理变化开始形成稳定的个性发展,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青年阶段,随着形体发育逐渐完善,脏腑功能健全,表现出人体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体健神旺,形成了基本稳定的体质类型。此时是体质最为强健的阶段,抵抗力强,不易感邪致病,即使生病也以实证为主,病轻容易治好。
此阶段虽然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但是体质的调养也应相当重视。有些在幼儿时期体质较差的儿童,如能在此时期注意调养,儿童时期的疾患,如哮喘病、佝偻病、过敏性疾患等均可消失。但如果在此时期摄食不当,房劳过度,也会使体质日下,百病丛生,如结核病、月经病等。因此,在此阶段时期应针对具体体质状况,适时调养,纠正病理性体质。
3、中年体质特点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传忠录》
中年时期,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逐渐出现阴阳气血失调,脏腑气血由盛极转向渐衰,抗病能力较差,形体走向衰老,肌表腠理开始疏松,面部光泽有所减退,头发出现白斑,行为表现为“好坐”等,反映出生气逐渐衰退的迹象。女性还有经、带、胎、产等因素的影响。
中年时期应当开始注重全方位的健康调养,重振根基,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保持健康、预防早衰、减少疾病发生、益寿延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养肾水以滋肝木、安内燥以调情志—琼养方
温经以散寒邪 滋润以安躁动—娇养方
针对中青年男女----长期亚健康状态引起的体质与脏腑问题
琼养方针对男性滋阴润燥、补肝益肾、静心安神
娇养方针对女性畅通气血、健脾和胃、润肠通便、延缓衰老
4、更年期体质特点
更年期是指人体由中年转入老年的过渡时期。
由于体内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加之疾病、精神、社会生活环境、劳逸等因素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渐进性衰退,从生理活动的高峰状态逐渐转向低谷,所以是体质状态的特殊转折点。
一般认为,在我国80%的女性在44~54岁绝经,进人更年期,男性更年期多出现于45~60岁之间。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因人种而异的疾病,接受有关更年期综合征的疾病教育,是更好地结合临床治疗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助于顺利渡过更年期。
5、老年期体质特点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记载:“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老年体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正气虚,即精血亏虚;二是有痰饮、淤血,即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不畅。人体的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熟、衰老,即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生命过程,又跟环境和自我调节有关。
老年人群体质衰退的常见表现包括,阴阳失调,脏腑紊乱,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会有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同时,老年性疾病多种多样,既有年轻时的病根,又有衰老后的新患,较为常见的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白内障等。
因此老年人群要及时采取养生防老、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的体质是极为重要的,且宜早不宜迟,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
四、体质可调性
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这就使调整偏颇体质,防病、治病成为可能。
在生理情况下,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或改善某些体质的偏颇,以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在病理情况下,可针对各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将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体诊疗的优势,提高疗效。
实际上临证治病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为了改变患者的病理体质。适宜的药食也是调整体质的重要方法,合理运用药食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可以有效地纠正体质的偏颇。
调整和改善体质还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体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
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不同的体质种类有哪些,每种体质类型的养生调理的方法是什么?下篇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容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