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立秋也近在眼前了,咱小老百姓的,都知道经过大夏天的消耗,加上生活不规律,忙碌,压力大,熬夜常态化,久而久之,造成了这个虚那个虚,那就得想办法补补,俗套一点的,吃点好吃的,大鱼大肉的贴个秋膘。讲究点的,本着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补益大法则,来点补的:秋梨膏、西洋参、石斛、冬虫夏草……。

可您说的都是咱大人的方法,咱家最金贵的小太子、小公举可咋办呢?当然不能用那些个补药,万一补大法了,早熟了,可就得不偿失了,说,还真有对娃娃们的补药,那就是太子参!


可清可补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属于石竹科植物,药用其根。其根部细小,只有3~6厘米长,主要产于江苏、安徽、山东诸省,盛夏采挖,其内含皂苷、果糖、淀粉、维生素等。

太子参功效与人参相似,但药力较薄,是补气药中的一味清补之品。其药性较为平和,具有益气生津、补肺健脾之效。

《饮片新参》记载“它补脾肺之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本草从新》说太子参能“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咳”,其特点是药力平和,以清补见长,临床应用往往能够收到益气不升提,生津不助湿,扶正不恋邪,补虚不峻猛的效果。


可追可溯太子参


相传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国王的儿子,年五岁,天资聪慧,深得国王垂爱。年迈的国王有意传位于他,但这位王子却体质娇弱,时不时生病,宫中太医屡治不效,国王为此愁心不已。于是张榜遍求补益之药,并悬以重赏。一时间,各地荐医献宝者络绎不绝,但皆是太医曾用的补药,未被采纳。


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并献了药,声称非为悬赏,而为王子贵体与国家大计着想。国王对老者说:“尔诚心可鉴,然若药不灵验,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十分把握地笑道:“王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老朽献此药,服百日必当见效。”国王点头,命宫人验明老者身份待日后寻究,并令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献之药。3个月过后,王子恢复健康,形体丰满。此时,国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晋封王子为太子,又急寻老者以封赏,但老者已行踪难觅。国王问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皆摇头。一位大臣曰:“药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参吧”。


     国王准,于是名传至今。  


可药可食太子参


别咱北京老百姓应该都知道 “京城小儿王” 刘弼臣教授,很多中年人童年的记忆中,都有那个不打针,不输液,给点草皮树根就把病治的了白白胖胖的老爷爷。刘老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特别喜欢用太子参,对于脾胃虚弱的厌食症,刘老常用善用太子参。


他认为小儿具有生机勃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太子参益气生津,颇合小儿这一生理特点,而且味甘性平,不温不燥,不苦不寒,当小孩自汗、纳呆、倦怠、消瘦、体衰、或虚咳痰少、口干咽燥时,可选用养阴益气的太子参,常获良效。


太子参不仅仅用于治疗宝宝的病症,又也可以用于补养,百姓常用来煲鸡、鸭、鹅肉汤等,餐馆也常用于特色菜肴的原料,如福建名菜“太子鸡”、“太子甲鱼裙”太子参猪蹄汤等。


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的孩子可以用,太子参蜜枣煲猪瘦肉,做法简单,好吃有效。是一款很不错的汤水。


把太子参40克浸泡、蜜枣3个去核、猪瘦肉400克洗净、生姜3片放入锅中。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1个半小时,加少许食盐。小儿、大人可一起用,分量够3~4人食用。这个汤吃起来清香甘润,养肺益胃,滋阴益气。

有时候宝宝吃多了,也可以制备帮助消化强胃口的山楂、桔梗、太子参茶各5克,两碗水小火煮成一碗给他喝。太子参药性平和,对小儿体虚多汗、消瘦无力较为适合。   


虽然秋意已至,但还是少不了秋老虎的炙热,咱们可能饮食减少,可以加入适量乌梅、白糖水煎,既可以补虚,又可以生津解渴,解秋燥,酸甜可口,老少皆宜。